“万千气象”——当代书画精英精品网络联展
专辑目录

【北京】
李口铎 沈口鹏 李刚田 刘正成 王口镛
胡抗美 吴震启 张旭光 丁雪峰 胡秋萍
王文英 韩宁宁 徐口伟 柳清芬 黄国民
马汉跃 崔勇波 张振国 杨口军 朱中原
范口曾 郭怡孮 严学章 李口圩

【重庆】
屈趁斯 魏宇平 梁子平 戴危叨 徐文彬
伍昭富 周永健 毛口峰 赵纯元 王昌明
毛锡雄 罗哲光 蔡华义 郑永松 李文岗
乔堃龙 刘口阳 熊少华 范国明 曾学斌
黄建华 漆口钢 曹口建 傅口舟 陈口册
卢国俊 卢德龙 周庶民 苏大椿 陈口亮
章文灿 刘海峰 兰口娥 张爱民 羊口炯
郭继明 聂口晖 马小杰 范口功 徐海东

朱宣咸 蓝有智 彭志灵 郭口克 李来源
陈和莲 杨必位 彭口柯 吕效书 曾令富
黄口山 卢晓波 高济民 漆口光 于湘华
蒋维青 武辉夏 张光莹 罗四维

【河南】
周俊杰 杨口杰 孟会祥 郑志刚
张丽霞
【江苏】
叶鹏飞 林口尔 邱世鸿 诸培弘 蒋瑾琦
王劲松 陈克年
【甘肃】
秋口子 翟万益 尚口墨 张建昕 王口瑜

【福建】
朱以撒 蓝建田
【湖北】
鲁慕迅 游义云 杨晓琳
【浙江】
王冬龄 王家训 毛燕萍
【安徽】
柴立梅 韦斯琴
【山西】
杨吉平 赵国柱
【其他省区市】
胡传海 薛卫林 张红春 孙振刚 王口荐
田雨潇 杨口霜 向口彬 黄四德 王口茁
朱小砚 王口永 刘晓清

——待续,排序不分先后

1_副本

“万千气象”——当代书画精英精品网络联展
【范功 专辑】

2_副本

范功:

范功,原籍河南禹州,现居重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书法硕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博士。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

从1998年9月起,隶书作品、篆书作品,草书作品多次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书法学论文入选第九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书法作品曾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日本福冈美术馆等专业展馆展出,其中隶书作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被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1997年6月,1999年5月,2012年3月,2013年9月先后在许昌、郑州、重庆、深圳举办过个人诗书作品展和书法联展,2010年获评“第三届中国书坛中青年书家百强榜百强”,有十余篇书学论文在《书法》、《中国书法》、《文艺研究》、《文艺评论》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参与编写了《书法艺术》、《隶书教程》、《书法鉴赏》等中、高级书法专业教材。

2016年5月-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录制了60讲《汉隶的临摹与创作》视频课程。作为《中国书法》杂志每年的全国书法热点综述主要的撰稿人,书写了大量的书法散论和美学评论。出版有专著《中国书法与隐逸文化》及《范功作品》,即将付梓的专著有《无语东流——范功诗书散文作品集》。

3_副本范功草书·观沧海135cmx66cm 

4_副本范功草书·咏梅诗135cmx66cm

5_副本范功隶书·咏兰诗135cmx66cm

6_副本范功隶书 咏兰诗135cmx66cm

7_副本范功隶书 咏梅诗135cmx66cm

8_副本范功隶书·咏梅诗135cmx66cm

9_副本范功隶书·咏梅诗135cmx66cm

10_副本范功隶书·咏梅诗135cmx66cm

学人范功

文/侯彬(重庆市中医研究院)

范功者,吾乡阳翟人也,出于耕读之家。幼秉笔墨,早读三坟。尝寂寥辟壤,课徒穷乡。陇亩之野,时闻飞鸿之鸣;行潦之水,难安卧龙之身。微者欲达,古来以书。遂困而刺骨,眠而悬发,寝席不暖,夜灯独明。假学之优,颖脱于囊;去乡入郑,负笈燕京。学成之日,放眼域内,漫寻用武之地。不畏蜀道之难,携妻小,越秦岭,行剑南,后授业于川美之堂,输力后学之中。诵读于三余之日,挥墨于五合之际。

彬宿好古,时染翰墨,慕名而游于范君,至今有年矣。观范君之书,常得其意趣于笔墨之外,难以技而穷其道也。方其岁逢而立,气血充盛,雄强之意,泻于笔端。于古独重觉斯,心追涨墨之变,手摹云雷之姿,观其书则墨韵肆流,跌宕动魄。时去年长,思趋沉稳,醉其心于秦汉碑版砖瓦之间,镕铸虫篆,陶均草隶。观其书则苍朴拙茂,气定神穆。不惑之年,心愈闲适,意好简静。砚边笔下,渐兴东坡之趣;茶余饭后,书空寒食之书。世之好书者,可谓芸芸众矣。喋喋笔法,凿凿二王,书则于古为奴,千人一面,盖其病在于拒目于技也。书之为艺,贵在彰其性情也。尝于范君书斋之内,观其挥运之状。纸开墨染,人定气闲,怀抱尽散,物我两忘,不激不厉,随势赋形,随情去来,脱略羲献,不记米蔡。刘熙载尝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非范君之谓乎!

范君常谓余曰,笔墨之能事,仅古来贤者之一途耳,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可不重。古今之书艺有大成者,非特以书名。今之善书者,才不足以吟平仄之句,意唯在于抄古人之书。遂展厅之内,尽是往古之文,纸绢之上,不闻当世之音。庸庸扰扰,不亦悲乎。余蒙范君不弃,平日常于寸屏之上往来唱和,相析文赋。应赛之作,日常之书,亦多是自家诗文。吾于范君书斋所见,环壁尽书,文史诸子多与书法者倍矣。卷无新旧,多点朱文之批;类有古今,皆益览者之思。读《随园》之感,叙倪赞之文,足见其涉猎之广,用思之深。

智者不绝其虑,行者不息其步。范君春秋正盛,学力强劲。淡泊窗外,静守隅内。勤事笔墨,寄意典册。古贤之风,藉此或可窥见。友中有此,实为彬之幸也。

侯彬 记于二零一六年七月三十日

11_副本范功·题画诗

12_副本范功·题画诗

13_副本范功·题画诗

14_副本范功·题画诗

无语东流——书法与文化随想

文/范功

山城八月,江天寥廓,满目青翠。陋室窗下,回首三十年来书道所学,拣拾片段所想如下。

汉字本身的构造过程中遵循着一套异常严格的法则。他包含着人类的审美意识,建筑学的构造原理,这些都是为了均衡和变化的需要。书法家在此空间限制和笔迹依托之外,还有另一个途径可供开拓,那便是有关书写过程中的自由。然而这个自由的程度又相当有限,他不但要受来自审美和书写原则的制约,而且由于过分的个人化则会失去可资成立的条件而沦为矫情。文字形式本身即使个限制,又是它的魅力所在。试图打破这一点,就会走向反面。

在每一次涤荡书坛的潮流中,总有极少的人获得成功,而绝大多数的参与者都无声无响地被淹没了,消失了。好比一个人搬动了无数方砖石,却盖不起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堡。这是让人悲哀的事情吗,当然是,不过这是一个规律,书法界将反复重演一个场景。懂得这一点的人应该总结出经验和教训,省去了他必须亲自经历的失败的实验。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更多地重视自身的智慧和发现,那麽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书法格局。

传统书法赋予创新者以很高的荣誉。而今天的创新模式下,一些参与者只能成为一场游戏的从众者,他们所渴望的个人语言,会成为许多书者皆能的平庸技术,它蕴涵的技法含量太少。时代书法是否就在这里体现,还有待思考。

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历史不会欢迎弄乖使巧的小丑,只会接纳那些庄重而一丝不苟的角色。一个书法家是不是有史学价值,决定于他是否对时代所提出的艺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真诚独到的解决方案。如何使书法在当代环境下焕发其固有的艺术魅力是每一个书法创作和研究者不能回避的问题。当“传统基础上创新”这句话已经成为不假思索的口头禅时,如何创新并力求反映时代的生活就成了一个严肃的命题。一切有志于书法发展的创作者、研究者都会为之付出真正艰苦的劳动,而这种劳动的品质必须是深沉而谦逊的。

1954年11月23日,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中说,“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甚至一切有名的演奏家也犯这个毛病,不过程度高一些而已。他“深信这是一个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这对书法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提醒。

书法艺术永远是生命隐秘的流露,是特殊生命的迸发,是深情的诉说,是灵魂的颤栗。离开了这些去理解艺术,就永远不得要领。但艺术仍然有技术层面的意义可以探讨。不过技术性事物总是强烈地吸引着一般化的艺术家,他们以此来弥补不会激越奔放的心灵,不够敏锐觉悟的生命。技术只可能弥补,不可以生长和根本性的挽救。技术在必要的时候,使一个艺术家微微喘息,但技术不可能让其复苏。真正有作为的艺术家,他们的心灵没有什麽轻松的,几乎无一例外,他们必定要历尽灵魂的痛苦和蜕变。书法作为艺术,不会特殊。

最完美的不可思议的艺术只能来自一些极特殊的生命,这些生命有巨大的突破能力,而且这能力不仅作用于内容,还作用于形式和技术。艺术的技术也纯粹是生命力的铸造。我想,谁能保留经典书法的精华,又有向内心探索的洞幽入微,谁就是更大的成功者。

当书法中一切的禁忌被打破时,人们会摒弃心力,更无耐性,或者干脆唾弃艺术的精神——他们关于高贵的永恒的追求,人们甚至有理由认为:这所有的所谓“创作”人人皆可为之,并不需要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或者说有了这种技能和训练只会更有趣一些。在这一问题上,我觉得字从来没有新的,只是重新组合罢了。我们还可以由此想到西方的梵高,他的创作尽管因激动旋转的笔触使物象扭曲,但从来都没有离开物象。王铎的一些作品就相当“现代”,但他仍然是在完成一个个单字,只是在完成单字的过程中他经营出了新的空间形式。

感觉方式与心路历程——这是一个书法家对作品做出判断的自信所在,他在书法学习与创作中必然曾经在心灵深处触及过某个层面,在这一层面他产生过极其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到这门艺术的奥妙。逐渐又成了他用以判断别人作品的尺度,这个尺度不仅是个人的又是大家的。他又以此检验优秀的古代作品,从而坚信这一点。这一点也正是传统书法感动今人的的深层魅力所在。“不熟悉传统就根本无法接近书法的核心” 。然而并不是每个学习者在临摹之后就能触摸到书法的核心的,这种手段和目的之间的跨越,要看学习者的才能。

在艺术鉴赏方面,有人是极善于在荒唐可怕与无聊之间找出所谓“深意”来的。一切的质询和怀疑都被指斥为简单粗暴,或者是对现代的懵懂。人类对书法是有一些最基本的准则,尽管有些准则被不断抛弃和筛选,但有些最基本的东西会像人类的历史一样长久。不是我们执意要维护这些经验和准则,而是相反,是这些经验和准则化为了血液在我们身上流动。没有这些经验,也就没有今天的人类,放松了这些准则,就会使一些弄乖使巧者和才能不足者趁机或提前钻进这块玉米地里来。

书法研究的理论进展依赖研究主体的实践深度。那种认为理论研究可以和创做分开的想法只是无奈的选择和自我宽容罢了。研究者实践的深度必将影响到其研究领域的宽度和对书法本质的把握,偏离了这一层面的研究,要麽隔靴搔痒,要麽貌似内行的武断评判,要麽始终徘徊在这一学科研究的外围,永远也做不出启功先生那样真正能“破除迷信”的学问。当代一些优秀书家很少人能把自己的创作体会上升到艺术理论的高度,对书法创作理论研究的进展来说,这无疑也是一个遗憾。

古人所谓“看到入神处”实则是对阅读对象的深层交流,首先,现代人已不可能象古人那样大量的使用毛笔。其次,整天挥运而不善思考,对学书并无益处。不过,用少量的技法去代替大量艰苦细致的劳动,也不能为“得悟”提供基础。

古往今来从无寡薄学问的大书家。学书者只有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与潜心临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能使书法达到较高的境界。清代王概《论书》云:“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市俗之气下降矣。”吴玉如先生也曾说:“今人作字,率剑拔弩张,功夫不到,妄逞险怪,是诚书法之恶道。……不多读书者,书法亦不能佳。”要提高当代的书法艺术水平,如何把握“书卷气”的内涵,继承“书卷气”这一优良传统同样是个关键的问题。所以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冷静地思考,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文化心态,除了追求书法雄厚的功力外,更要追求高深的学养,博大的胸襟。

“要做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才,必须先做人,先据其道德,其次才是学问、文章。”立志学书 ,必先做人。1980年春,陆维釗先生躺在病床上,不能亲临课堂,还嘱咐五位研究生一齐到病床前,噙着泪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站不住。”书法学习者要更有研究能力、更有书卷气。学习者的精神生活、人文情怀包括趣味本身对书艺进步影响巨大。所以,陆维釗先生的话应该时刻回响在我们每一个书法学习者的耳畔。

书法学习之路乃是孤独的求索之路,如那浩浩江水,无语东流。走好这条路需如山城之黄桷树。它年年长出芽叶,悄悄换下旧装,但都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从来不事张扬。它使人感悟到人生的艰辛和凝重,生命的蓬勃和葱茏。

不惑之年,重读《红楼梦》,感受这伟大文学作品的心源清开、人文关怀,深味字里行间的悲悯、眷恋和觉悟,时时有佛光拂面、微风徐来之感。诗文书画,本是抚慰人生,省察人世的载体,过分执迷于世间的种种追逐,便会旁逸天道、背离初心,最终适得其反。

唐人齐己诗中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寂寞之途,我们耐心等待那枝早梅的玉蕾绽放。

2017年5月5日晚于北京

15_副本范功·题画诗

16_副本范功·题画诗

17_副本范功·题画诗

18_副本范功·题画诗

范功诗词作品选

1.笔会所记
群贤毕至在山城,
雪案畅吟芳草青。
鹅岭耽思松竹会,
轻皴慢染缙云峰。

2.暑期将临
仲夏山城晴日短,
徇知感惠故思长。
归期未远童心近,
拾穗牵牛处处忙。

3.寄语山城学子
负笈山城即为家,
蜉蝣学海本无涯。
狂飙堪落川江上,
击水中流啸九华。

4.秋思
雨轻山野重,
风绿藕塘红。
清月怜桑梓,
几回入梦中。

5.忆龙门
沉沉伊阙正秋深,
无语瘦牛无语村。
清露半坡寒兔湿,
蛙声十里月华温。
开襟风满山形旧,
挥手云轻日色昏。
今抚拓痕残泐处,
更回二十品龙门。

6.望乡
泥蝉渐息三秋唱,
田垄初开一树缨。
暮入高陵犁者下,
月来林涧雀音明。
金风飒飒画山梦,
长雨潇潇琴水声。
欲引乡情天际外,
已逢孤雁起归鸣。

7.好事近•凭窗
萧竹傲飞霜,
梅落暗香盈牖。
目送远鸿峰上,
叹白云苍狗。
十年辛苦本寻常,
一笑付樽酒。
醉里墨翻慷慨,
写雨狂风骤。

8.如梦令•念慈母
哀思正随秋雨,
触雾泪沾椿树。
依稀晓灯前,
霜夜榻边缝补。
寒否,
寒否,
更问白头阿母。

9.沁园春•除夕登北山
雪歇残阳,
归棹新停,
独上北山。
正长空寥落,
数峰无语,
松眠涧底,
鹰老崖边。
爆竹声清,
远村形瘦,
故土何时易旧颜?
明朝盼,
和祥云紫气,
碧水高天。
好风暗换华年,
催起舞书生趁晓寒。
冀视通千里,
胸含万汇,
津梁学海,
树木荒园。
绛帐春和,
芳林叶茂,
道畅时乘掀巨澜。
欣桑梓,
是男儿热血,
尽洒乡关。

10.庚寅贺春
庚俦松鹤著其身,
寅岸笑迎沁园春。
年牖新开江城子。
好听沧海水龙吟。

11.观韩奉军兄画展有感
点染春山墨气漓,
斧劈错竹秋可期。
望云鲁岸听霭远,
相契松烟造化机。
笔力王侯能扛鼎,
丹青朴素所见稀。
今日闻君笔下曲,
秦颂回肠凌太虚。

12.教室所见
绛帐秋来墨正浓,
津梁画艺绘青红。
恐惊雪案枝头鸟,
侧耳只将鸟语听。

19_副本范功草书·题画诗   135cm-66cm 

20_副本范功草书·倪瓒诗265cm-66cm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