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元朝第一书法家。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
今日推荐赵孟頫楷书《湖州妙严寺》
《湖州妙严寺记》以楷书书写,字迹匀称
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
笔画开张舒展,点画精妙,使转灵活
于庄严规整中见潇洒俊逸,具有极高的书法造诣
是后人学些赵氏楷书的最佳范本
墨池学院特邀 苏显双老师
一起学习赵孟頫楷书《妙严寺记》
▼
[ 苏显双艺术简介 ]
苏显双(书法博士),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考级中心考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春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入选《书法》杂志2006“全国书坛青年百强榜”、“吉林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书法作品和论文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及书学讨论会,论文、专题介绍和书法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法》、《书法》等重要报刊,出版专著、教材、个人书法集及字帖二十余种。曾应邀赴俄罗斯、日本、韩国及朝鲜等国家进行书法交流活动。 |
边学边悟
——苏显双
当代社会,各种信息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不知所从,然而一切仿佛都是行色匆匆、浮光掠影。缺少心灵的宁静和对生活、艺术细节的体认,自然无法做到深刻和坚定,就像没有根的浮萍,随波荡漾,上下浮沉,不知飘向何方。
“诗要孤,画要静”,作字更不可有浮躁之心,名利之念。面对钻之弥深,仰之弥高,博大而精深的书法艺术,唯有脚踏实地、老老实实地临帖、读书,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要有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持,要有一种关乎书法的文化的浸润,要有一种通化万物的能力,更要有佛家的大智慧和大定力。
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于平和雅逸、含蓄蕴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黄庭坚云“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淡,乃入微耳。”古典作品中流溢出的那份气定神闲、精致儒雅,我已欣欣然向往已久,而臻达此境的唯一途径就是亲近传统,与先贤朝夕对晤。只有做到了“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才能左右逢源,笔精墨妙,由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迈进。愈深入传统,这种认识愈发地强烈,对古人也就愈发地充满敬畏和感念。
宋晁补之云:“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其妙,必其胸中所独得。”书贵心悟,不要相信“功到自然成”的古训,“功夫字”只是技巧的简单重复,与艺术大抵是不沾边的。有功无“性”,即使是笔成冢墨成池,也不过是徒费年月耳。师古是为了出新,以古为新,亦古亦新,不能泥而不化,要善于取舍,并适当借鉴时人。唯如此,才有可能达到孙过庭所说的“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于书法,我只想静静地沉入到古典之中,在心追手摹中慢慢积累自己的艺术语言。不故作惊人之笔,不费尽安排设计,只求让古人的理法意趣和我的性情个性自然地流淌于笔下。倘能偶涉“信腕信口,皆成律度”(袁枚语),“信手拈来,全是妙用”(马一浮语)之境,则“固所愿也,不敢请耳”(苏轼语)。
是书法让我变得从容而宁静、超脱而坚定,它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必需。
课程安排
▼
第一节 “赵体”的运笔方法
2017年10月18日 19:00
1.了解执笔运腕的原则,
2.运笔的发力技巧,
3.笔画的起收、转折动作及
4.基本笔画的书写方法
第二节 解析结构规律
2017年10月25日 19:00
1.从对称均衡、比例适当、穿插避就、参差错落、疏密得当、呼应自然等方面入手,获得赵字协调的整体美
2.字形的结构美与自然美的原则。
3.如何发挥字体的张力和表现力
4.临摹示范
第三节 创作训练
2017年11月01日 19:00
1.楷书创作的基本要求:清整、温润、闲雅、舒展
2.楷书作品的章法
3.楷书创作的步骤
4.创作示范
详情见海报上
▼
第一节课 一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或者点击
课程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轩(微信:mochihub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