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独持偏见,一意孤行

弘石问学石开

弘石(以下简称“弘”):你在不同的谈话中都强调艺术作品要“独特”,“信息量”要大,如何理解“独特”,你说的“信息量”主要包含哪些核心的内容?

石开(以下简称“石”):可以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包括立体的、平面的、动态的艺术作品,如果要达到高级,都必须同时达成两大指标:一是独特的表现形式,二是拓展审美内容。你去想想,肯定是这样的。

以平面艺术来说,则要求独特的“图式”,所谓独特,与古不同,与今不同,充分或极致地创造只属于作者个人的图式面目。当然,这是理想的要求,而实际上要做到完全的遗世独立是极难的。

2八大山人《瓜鸟图》

举画家例,八大、青藤、黄宾虹(85岁以后)、以及林风眠、陆俨少等人,可以说图式都极独特,但他们也都或多或少有着前人的一点影子,他们高明之处,是强化自身的特点,弱化或隐去他人的影子,从而形成独特的图式。

3八大山人(款)《瓜鼠图》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然而,创造图式虽然极不易,还只是创作成功的一半,严格地说,是“皮相”而已。如何让这皮囊装进审美内容,让它诉说作者的生命状态、心理状态、处世状态以及其它有意思的信息,让皮囊丰满起来,才是最终达成艺术作品完善的另一半。

4林风眠《裸女》

这另一半的理想状态是拓展审美内容,像八大,拓展了象征和幽默的意念内容。像林风眠,拓展了神秘、冷艳、凄美的审美境界。拓展审美极难,甚至难于创造独特的图式。在无法拓展的情况下,承载尽可能多的优质审美信息,我想是艺术作品之所以称为作品的基本要求。

5齐白石作品

在当代平面艺术界普遍文化水平低下的情况下,绝大部分作者眼球所关注都在图式上,或具体于某种创作技巧上,基本丧失了以文化审美的角度对自身作品或他人作品的严格审视。举例:齐白石的篆刻脍炙人口,而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印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齐印的单刀刻法上,极少有人从中看到诸如端庄、刚毅、清奇等有关文化的审美信息,最多也只片面地理解白石老人自道的“痛快”感觉,以及所谓疏密反差等人云亦云的技法而已。

我所说的“信息量”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的生命状态、思想心理状态、处世状态的投射信息。二是关于文化的审美信息。

6陆俨少作品

弘:图式和审美内容如果不能平衡,那将怎么办?

石:有趣的是,画家一般都偏重图式,而读画人多半重视审美内容,因而画家常抱怨读画人不会看画,而读画人也常抱怨看不懂画家的画。有一类书画家图式可谓独特,如丁衍庸、张正宇、李骆公,但他们的影响不能形成气候,其原因就在审美内容的苍白。而曾经显赫的陈半丁、吴湖帆、黄君壁等人,虽然现在作品还有经济价值,但终因图式平庸,死水不起波澜了。

7林风眠作品

弘:有评论家说,吴冠中的一百个对手加起来,也抵不过吴冠中一个人,你怎么看?

石:吴冠中先生是个头脑敏锐并跟得上时代的老人,他想的问题可能不够全面,但真诚,敢于一言惊四座。而这样年龄层的老人几乎都没有棱角和锋芒了,这一点我非常敬佩老先生。但我不喜欢他的画,他的画太轻薄,玩小情趣。线与面都薄,色彩也无创意,充其量是个二流头的画家。与他画路相近的林风眠,那才是大师高手,林是什么线,随便划一条,吴都搬不动。但吴画也不是一无可取,比如他的风格图式还不难看,造型虽然不好看,但他基本不重稿,而林风眠就大量重稿,重稿对中国画来说是致命伤,所以吴冠中这一点很可贵。吴画被某几个财团包装炒作,画价高得看不懂,大大提高了他的身价,在我看来,若以艺术品质和作者资历定价,1平尺2万差不多,但我不要。

8吴冠中作品

 

吴前几年说笔墨等于零,说得轻巧,这话是对他自己的画最好的诠释。最近说要取消画院,倒是有真道理,但这是体制问题,一般人说了没用。依我看何止画院,文联都得取消。我是体制外人,别人会说这话有吃不到葡萄的心理,但我目前衣食无虞,请我入什么院,兴趣不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