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感谢你们了,为了存单忙前忙后。”昨日,成功提取出存款的陈女士喜笑颜开,向银行工作人员表达感谢之情。
厦门市民陈女士持一张存有1200元的老存单,取款时好像遇到了“前史难题”。近日,在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的组织协调下,通过银行系统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农业银行厦门灌口支行找到了底单。
人行改制 存款分流到了哪里?
陈女士手中的老存单,记载着存款时刻为1973年。这张存单尽管已泛黄,但上面的手写字体明晰可辨,落款盖着“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支行灌口营业所”的蓝色印章。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人民银行于上世纪80年代改制,一般银行的储蓄事务早已剥离。这笔钱,怎么找到相对应的凭据,钱又在哪里?
人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对陈女士的存单高度重视,经核实承认,人民银行改制后,其储蓄事务先后由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接受。也就是说,这张存单的底单被分流到了这两家中的一家。
在人行厦门市中心支行的组织协调下,工行厦门分行和农行厦门分行发动全系统力气,在可能的网点打开全力查找,他们还就此咨询了早已退休的老前辈。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29日接到喜讯,底单在农业银行找到了!
历经44年 得到1400余元利息
44年至今,这张1200元的存单究竟能支取多少钱?
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笔存单的利息核算要涉及1972年、1980年、1993年的屡次储蓄管理制度革新、至少16次的利率调整,还要考虑到利息个人所得税的屡次改变。通过多方核算承认,在支取日这笔存单本息合计为2684.04元,其间利息1484.04元。
顺畅支取出现金后,陈女士开心地表明:“总算把钱取出来了,尽管不多,但也要对银行工作人员的敬业和辛劳表明诚心的感谢。”平日里热情好客的陈女士透露,亲戚朋友看到报导后都很关怀,她要拿这笔钱好好款待一下厦门的亲戚朋友。
44年前1200元能买什么?
小编了解到,上世纪70年代是计划经济,一般职工工资每月20多元钱。当年,好一点的大米约1角3分钱1斤,猪肉7角钱1斤。当年家里若有12口人,一天只需要1元钱左右的伙食费。也就是说,这1200元,在当年可谓一笔“巨款”。有人提出,“甚至能够盖两栋楼房”,只可惜,44年的利息毕竟敌不过经济发展和收入增长,现在,这2600多元只相当于一名底层工人一个月的收入。
如果投资书画,现在身价几何?
上世纪80年代,王雪涛的画12元一平尺,荣宝斋给出的陆俨少画的价格是8元一平尺。天安门前的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外宾服务部”,吴作人的润格是一平尺5元钱,李可染8元,刘炳森6毛、8毛钱。
1981年,从香港回来的许化迟,仅花20多万港币就买下了外宾服务部的全部画作,超过九千张字画,包括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吴作人、蒋兆和等人作品,“谁的都有”。
到了1997年,陆俨少的画在拍场市场已是几百万元一张。如今,尽管赝品不断出现,不过一些大师的画作在拍卖市场上仍然是动辄过亿。当年荣宝斋以80块钱购买的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如今也卖到了1.84亿。
44年前如果有1200块钱,可以买十几张李可染、傅抱石或者是潘天寿等先生的作品,可以买30~50张黄宾虹先生的精品,现在这些画市值能达到10~30亿!
书画家们的朋友圈,反映如何?
对此,您怎么看?
欢迎发表留言谈谈您的看法!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