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把尚“法”书风推到了极致,想在尚“法”方面对书法进行超越已经很难,然而“笔墨当随时代”,宋人如何作为颇费思量。不过在北宋到来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个先驱者,他往荆斩棘,奋力杀出了一条血路。
他,就是杨凝式。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人,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五代史中有载:
凝式虽仕历五代,以心疾闲居,故时人目以“风子”。其笔迹遒放,宗师欧阳询与颜真卿,而加以纵逸。既久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概,辄流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率宝护之。其号或以姓名,或称癸巳人,或称杨虚白,或称希维居士,或称关西老农,其所题后,或真或草,不可原诘,而论者谓其书自颜中书后一人而已。
▲
杨凝式
杨凝式在中国书法史上算得上一位大奇人,佯狂一世,属天才型书法家,他特别爱题壁。对此,北宋张齐贤曾有过记述:
院僧有少师未题咏之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若入院,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
▲
(五代)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
杨凝式此帖大气沉着,绝类颜真卿行书
杨凝式的书法在北宋受到人们的激赏,宋代代表性书法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不但对他有很高的评价,而且都曾师承过他。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亦然。
苏东坡称杨凝式为书中豪杰:
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汨没者。
黄庭坚曾至洛阳,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迹,觉其无一不造妙入微,脱然无尘埃之气。而向来对前代书家肯定不多的米芾,对杨凝式的书法也大加赞赏:
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座位帖》。
▲
(五代)杨凝式《夏热帖》
23.8cm×33cm
杨凝式此帖奔放纵逸,有鲁公遗风
杨凝式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从整个时代而言,书法艺术已无唐代兴盛,但能出现杨凝式这个开拓型人物,无疑是书史大幸,其书法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毫无五代衰颓之气。
杨凝式的书法,不衫不履,不受拘束,一变传统意态。其惊人的笔力,得力于其自身修为。刘熙载认为,杨凝式的骨子里始终未离开优秀的书法传统。
杨凝式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和力量,成为五代书坛的中流砥柱,其发挥书法抒情作用的独特方式,开启了宋人的尚“意”书风,在唐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
(五代)杨凝式《夏热帖》
27cm×21.2cm
杨凝式此帖是其晚年精品,淋漓洒脱
杨凝式《韭花帖》是一封答谢友人的书信。他以怡然自得之情,将行书笔意运化在楷书之中,章法奇特,打破严整法规,体现了作者对晋唐传统的深刻理解。全篇63个字,字里行间随势生态,其神韵足,其形式美。观其下笔,严谨而有法度,究其妙处,俱出己意,空灵高远,实在是缘情而作。
▲
(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26cm×28cm
杨凝式此帖萧散有致,绝类欧阳询《梦奠帖》
黄庭坚曾这样咏道:
世人竞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如果说杨凝式开启了宋人的尚“意”书风,倒不如说杨凝式以其浓郁的书卷气息为宋人做了表率,在他之下,苏、黄、米等书家把尚“意”书风推向了极致,也开启了以书卷气为核心特点的文人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