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阳关有故人 文丨徐同华
泰州之地,东濒海南临江北迎淮,兼融吴楚越之韵,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称,此地儒风夙冠淮南,其历史人文之盛,毓秀钟灵,允武允文。言之书法,其源头可溯唐之张怀瓘,其人“正行可比虞褚,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更著《书断》评判书之三品优劣,自此开泰州千年崇书风气。宋明以来,胡瑗、王艮、郑板桥、刘熙载诸贤,或于书艺或于学理,莫不有精品之作,珍若和璧隋珠。乃至近现代,则出现了参与“兰亭”论辩的一代宗师高二适。而历代文人雅士,范仲淹、苏轼、陆游、赵孟頫……或此地为官,或闻名访胜,如等皆有翰墨流传,并吟咏出“香粳炊熟泰州红”等千古佳句,此类人文艺事,可谓荟萃繁昌。 当今泰州书风之盛,深受当代艺术文化风气之濡染,抗心希古遥承三水之润泽,含毫命素直抒性灵之心声,佳作频仍,人才辈出,其中不乏全国书坛中的翘楚者,如青年书法家纪松先生。其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师从徐利明教授,2016年获得第四届“兰亭七子”之誉,先后数十次获得全国大奖,成为泰州在一段时期内获奖次数最多的书家之一。其擅大草能小楷,草书又取法多元,颠张醉素二王孙黄,章草之厚拙,山谷之理性,前贤遗意,靡不备矣,北碑阳刚之气与南帖婉约之韵兼容并蓄,以飘逸之书风,扬笔墨之精神,气贯神溢间得艺之大自在。 纪松先生擅写唐诗,曾以草书李白诗十首获国家艺术基金,并因此成为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全国书法创作人才高研班成员。“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一首《关山月》实为太白诗中之上乘之作,今先生携此万里长风,应邀至新疆办“书道友情”之展,所冀扬葩振藻,播美扬修,当属胜事,而其师徐利明教授为之题签,则可进益有盛事之感了。 西出阳关有故人,以书会友,不亦乐乎。谨以为序,遥相祝贺。 |
纪松,1975年5 月出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泰州学院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书法硕士。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一一全国书法创作人才高研班成员 作品获奖:江苏书法奖『提名奖』;第四届『兰亭七子』; 2014 年『草书李白诗歌十首』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在2016 年该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连续两届荣获泰州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等。 作品入选:第九、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 全国首届千人千作展, 全国名家系统工程 “500 人书法精品展”, 全国首届行书、草书大展,第二届扇面展,第二届全国册页展,第六届全国楹联展,第五届新人新作展,第四届正书展等。
|
写意纪松
文丨王乃勇
松弟天资聪慧,温文尔雅,不激不利,言谈举止之间,颇具江南才子之风骨,为人厚道。古人云,书品如人品,其 艺兼擅诸体,犹工行草,其早期作品宗法二王,散淡自如,其间时有新意,风韵独步。近观弟草书李白诗十首作品,顿觉眼前豁然开朗,萧散之风犹存,又参入唐宋之法意。细品之,仍以二王为宗,黄山谷为体,旭素草法兼之。纵览其作品,无论大字小字,尽精微而不失大气,笔笔到位,中侧并用,结体空灵而不失厚重,空白营造开合有度,用墨枯湿浓淡,满纸云烟,起伏荡气,又有王觉斯之意境也。
纪松作品欣赏
总而言之,松弟草书取法乎上,且上下追溯,丰富其艺术语言,其线质之高古,既有帖学之神韵而又具逆入涩势之金石感,难能可贵也。弟嘱书数行,实为臆断,不能概弟之全貌,以示大家一笑耳。
(选摘,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兼职书法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文丨王亚洲
纪松兄在书坛出道较早,也是屡屡入展获奖,与其神交已久。
老兄草书深得怀素、王铎、傅山诸家神韵,写来已是随心所欲了。当然,随心所欲是建立在理解、熟练、化己基础上的,这既是一个学术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艺术理念逐渐形成的过程,更是一个调整甚至摒弃自我心态和环境的过程。具体说,通观全篇,抑扬顿挫,浓淡相宜,长短呼应,收放自如,完全进入了怀素所谓“醒后却书书不得“的无我的状态。
纪松作品欣赏
“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书谱》句)。纪松兄的草书已至一定的境界,书坛草者媲美者不多,引此句与纪松兄共勉,并祈老兄书艺精进,硕果累累!期待中……
(选摘,作者系中国书协理事、安徽省书协副主席、安徽省青年书协副主席)
奔放的激情
文丨王卫军
纪松兄是多年活跃在江苏乃至全国书坛的一位优秀的七零后书家。纪松自幼研习唐楷,后经数地求学,转益多师,渐成自家面目,特别是近年醉心大草,书艺精进。其草书点画沉着遒劲,结体简净萧散,纵横开合,气势磅礴,真可谓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我们相信以其奔放的创作激情,横溢的艺术才情和潜心治艺的执着精神,他的书法艺术一定会走出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乙未秋月观纪松兄新作有感
(选摘,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
纪松作品欣赏
向黄山谷皈依
文丨黄正明
从学书到创作的过程,也是每一个书法家必经的历练过程,从临摹到创作,此间的由浅入深由技进道是书家的涅槃。纪松的身上,有与生俱来的书写灵性,读其书法,颇有深意,会心处使人有击节之冲动。读其行草书,你可见点划中,外在的黄庭坚,内在的却是二王、孙过庭、苏东坡……
“向黄山谷皈依是纪松书法思想的重要辨识点,也是认识纪松书法及其方法论的关键入经”。愚亦深有此感。近年来,在沉浸于二王经典多年,研习章草颇有心得后,他转向了宋人,选择了江西的诗词书法家黄庭坚,这位江西诗派的领袖。
纪松作品欣赏
与其说纪松选择了黄庭坚,不如说黄庭坚眷顾了纪松。
只是,外在山谷书风的犀利为纪松方圆皆用,刚中见柔,柔中见刚,最终以刚柔间济的样貌得以呈现,故纪松书法的技与道的质变则有了全新的意义——点划为情性所用,信手拈来的点划已自然地融汇到他的笔墨行间。
凭着这扎实的功夫,纪松连续两届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是为幸也。
若无这经年的投入和底气,纪松又岂敢在山谷道人之后“无佛处称尊也”呢。
(选摘,作者系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硕导、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