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接着读《集王圣教序》,看看这个“製”字。临帖的朋友,在断文意的时候,不知是否都这个字产生过一丝疑问,会不会以为“製”字就是“”字的繁体呢?

1

这事儿,要从“未”字说起。在那个时候,“未”字是下面这个样子,表示枝繁叶茂,但没有结果子。

2

只开花,不结果,在古人看来是可怕的,你懂的。更可怕的是,古人居然懂得生物学里面的“顶端优势”原理,给“未”字配了一把刀,把该减的减掉,让营养充分滋润主干,以便早日结果。所以诞生了“”字。

3

因而“制”字本身就有“修剪”、“裁剪”的意思。所以给这个字下面加一个“衣”部,意思就很明显了,把布裁剪成衣服的意思。其实两个字的意思相近,只不过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制”字做名词比较多,比如“制度”,“製”字做动词比较多,比如“製造”,因此《集王圣教序》的开篇会写“文皇帝製”。

王羲之这个字,你仔细观察,这个字的力量主要是斜角分布,左上对右下达成的动态平衡,“制”部显然是一个左宽右窄、左低右高的态势,而“衣”部则恰好相反。

4

5

如此一来,比较契合的让这两个部首组合在一起,让“衣”字的“头部”插入到“制”字的空隙中,实现了两个部首的“拼装”。

6

这样的结字方式,魏碑中则表现的相对平稳一些,上下部首都有向左下的走势,然后通过长撇将左去的重力往右边“拉”回来,所以如果这一撇写的短了,这个字肯定会倒。

7

与前人不同的是,杨凝式的“製”字非常出彩,上部已经有很大的体量了,不像王羲之“製”字的上部,纵向是收缩的,而此字最大的特色便是纵向是放开的,写的很满,所以下面的“衣”部则让最后一笔舒展出去,舒缓了中上部的拥挤感,也使得这个字在纵向上达到了极致。

8

苏轼的“製”字,整体上类似个三角形,整体上依然延续王羲之结字的重力安排,但其特点比较鲜明的是横向完全打开,使得这个字有了新的审美体验。

9

米芾这个“製”字,也比较有特点,典型的中宫收紧,向外辐射,夸大了长横,使得这个字有了势,最后两笔与长横之间形成了力量上的均衡。整体上看,比较像戴敦邦的水浒人物画,腿不长,但身材魁梧!

10

11

王铎对圣教序结字的把握度非常高,基本上还原了《王圣教》中“製”字的特点,但相对更平和一些。

12

以上是几个有特点的“製”字,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个字的力量分布,便可以进入到赏读古人结字的趣味当中。

13

附,用笔参考

14△ 翁志飞 临

15△ 刘京闻 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