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一生所追求的,归根结底是剥离附加在艺术身上的一切枷锁,尊重艺术的自律性原则,让艺术按照自己的语言方式表现社会、表现自然。在我们审视吴冠中先生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不难发现,吴冠中的这一追求贯穿其创作的始终,即使是在非常困难的时期,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这一追求。
吴冠中对于绘画形式语言的尊重,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就表现的很明显,比如我们看到的《西藏寺庙》,虽然这件作品还不具有吴冠中未来作品中那种强烈的形式特征,但是我们通过吴冠中的文字便会发现,其实吴冠中在创作这样的写生作品时,并没有完全被客观对象牵着鼻子走,他在写生时总是会根据构图的形式需要,对不同方位和地点的具体物象进行“移花接木与排山倒海”的组织和重构,他强调的是一种“着力构思构图的创意”。
2004年,吴冠中先生在《文汇报》上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回忆了他在60年代西藏写生时的情况,字里行间始终流露出画家对于形式美的参悟和理解。他在文章中写道:“速度改变了空间,不同方位和地点的雪山、飞瀑、高树、野花等等被速度搬动,在我的错觉中构成异常的景象。从此,我经常运用这移花接木与移山倒海的组织法创作画面”。他在西藏也注意到了“藏民很美”,并且这是一种“造型之美,即便脸上涂了血色,仍美”。他提到,他在西藏也画了一些寺庙,但这些寺庙“也属于移花接木之产品”,他们都是对山、庙、树木、对象的远近与左右间的安置作了极大的调度后的再现。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在《西藏寺庙》这件作品中,虽然具体物象的表现仍然还有着客观的真实感,但这种真实感其实是服从构图审美需要的一种“移花接木”了,其中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形式考虑。
文革中,吴冠中并没有放弃对形式美的追求,这让他在一切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题性作品为创作对象的时代,渐渐的被边缘化了。边缘化的生活不仅没有消沉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反倒使他获得了难能可贵的创作空间。经过多年筚路蓝缕的艺术探索,到文革末期,吴冠中对于艺术形式问题和材料语言的思考已经非常成熟了。从创作于1975年的《乞力马扎罗雪山》中,我们已经看出,画家这时已经开始以一种理性的形式美在处理画面的构图,此外,在色彩关系上,吴冠中选择了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基调”的银灰色作为主基调,艺术史界一般认为,吴冠中70年代后期色彩的变革其实已经预示了吴冠中后来拿起水墨的创作转型了。
进入新时期以来,吴冠中的创作更进一步突破了绘画材料对形式语言的束缚。它一方面在创作中尊重艺术的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也趁着思想解放的春分,积极地向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传播形式美的真谛。我们在吴冠中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创作中,看到了更为理性的一种形式追求。1987年创作的《山水松柏图》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为了强调作品的视觉效果,吴冠中用黑白两色和直曲两形凸现了山水松柏的形式美感。远山的白与前景处松柏的黑是一组冲突,松的挺拔与柏的盘结又是一组冲突。吴冠中认为:“白与黑,‘冲’与‘结’便是我画境的基本因素”,他在这里不再关心松柏与山水的真实意境,当一般人去表现云石树木的山水意境时,吴冠中则遵循形式原则,刻画了对象之间形式上的矛盾关系。
吴冠中很早就指出,我们应该将原本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民族文化中的形式美发掘出来,用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他认为,在我们的民族建筑中,“从形体到装饰处处都有被大量而普遍地运用的”具有形式美的元素。就如同我们在《墙上秋色》中所看到的,原本先人出于保护墙壁考虑而种下的爬山虎,在这里成了极美好的装饰。画面中“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如游龙,野趣感人”,在吴冠中看来,那“真是大自然难得的艺术创造”,它必然会引领人们的思绪进入一片神奇的意境,得到美的启示。
并且,吴冠中对民族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也充满了深情,正如《玉龙雪山》给他的启示:“古丽江,长依玉龙,但其间遥远,从未相并合影。白山黑城,长相思,今于我笔底相会,天地之谊,母女之情”,这是怎样的一种艺术情怀呢!
除了彰显民族文化中的形式美元素,吴冠中也在探索一条跨越民族和文化隔阂的艺术之路。他希望打通中西方文化的隔膜,实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交融的可能。吴冠中一直坚信,“造型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言,西洋画和中国画貌似差异,其实东西方真正杰出的艺术作品的本质有一致性”,他认为,东西方的人心是相通的,只要作品中体现了真正的感情,当然就有真正的民族情感,那作品就能扣人心弦,而东西方画家的作品能否相互之间得到共鸣,不在于造型语言的差异,而“决定于情之真伪”。 纵观吴冠中的艺术生涯,我们不难发现,他其实从早年负笈法兰西开始,就已经在用一种世界的语言和世界的眼光进行着艺术的探索了。即使回到国内,经历了特殊的年代和逆境,他也没有丝毫动摇自己的艺术追求。到他创作《美国大峡谷》的时候,吴冠中已经70岁高龄了,这正是大师艺术的成熟时期,也是他的艺术开始蜚声世界画坛,得到全世界人们的认可和高度评价的时候。
吴冠中的艺术语言早已不再受到东西方的,或是民族语言的拘囿,他寻找到了表现艺术共性的规律。在吴冠中看来,中西方艺术的共性处处存在,中西结合一方面是融汇双方之异,另一方面是发挥双方之同。艺术造型语言尽管不同,但对于自然的感悟和真情流露却是相同的,这一点是可以跨越民族的界限的。历史证明,吴冠中作品及其所体现的艺术精神,今天已经成为世界各地人民共同珍视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