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帖》
《蜀都帖》
《蜀都帖》批注
《蜀都帖》批注
《蜀都帖》批注
批注释文:
蜀都帖。字数多,篇幅大,气象远大,原于以下几点。其一,行距大而整齐;其二,结体开张而洒脱;其三,线条方圆结合,阳刚之中见潇洒。
临写是帖,大字要开张,小字当蓄得住,点要实。
是帖更见右军山水情怀之浓烈,反复表达游峨眉、汶岭之真情,且以日为岁,又视之为不朽。故书写时憧憬山河,激动而畅快于焉。
其收放与开合,看似有意,实则自然。如“波、故、为、主、时、示、也、可、得”,大与小,小与大,反复相交替,富有音乐感。理解其一二,大有益处。
《盐井帖》
《盐井帖》批注
批注释文:
盐井帖。虽两行,然线沉浑,大气而安静。
其一,用笔以圆为主,沉着厚重,偶有方笔,特见神采。其二,字字独立却行气十足,字与字疏朗却紧密,值得下功夫玩味之。
右军多次言及欲广异闻,足见其山水情怀及生命鲜活状态也。
《远宦帖》
《远宦帖》批注
批注释文:
远宦帖。右军代表之作。通篇上疏下密,上方下圆,有飞动之意。结体取横式,字字正大,点厚重,流畅之中见阳刚之美。
右军牵挂诸子,情真意切,细腻丰富,此正艺术家之性情也,真正艺术之魂也矣。
《都邑帖》
《都邑帖》批注
《都邑帖》批注
批注释文:
都邑帖。全篇五行,整齐正大,动静结合,有情节,有起伏。
如“时、州、将、桓”四字厚重方正,矗立安祥。“如何可言”四字,又悬起飞动。整体对比,丰富生动。
小草连接少,以字距调节疏密,乃常用手法。
右军虽清高,却感情笃诚,实难能可贵也。令人依依。
《严君平帖》《胡毋帖》
《严君平帖》批注
《胡毋帖》批注
《胡毋帖》批注
《胡毋帖》批注
批注释文:
严君平帖。只一行半,却也十分流畅,字字珠玑,可谓潇洒漂亮致极。线厚重,收放变化较大。右军思高者,所以清远也。
胡毋帖。于十七帖中乃最为独特者也。
其一,圆线为主,几乎不见方笔;其二,所有字转折处,均内旋,而非常见之外旋也。
流畅中多见理性,因行距大而贯气,不激不厉中见文雅。籍此可延伸对个性及风格之探究也。
《儿女帖》
《儿女帖》批注
《儿女帖》批注
批注释文:
儿女帖。通篇中间字大,且方笔为主;上下字小,且圆笔为主,形成空间上板块性对比。故中间方挺厚重,气势夺人,上下则灵动活泼,轻松愉快,富有生机和感染力。结体大小收放悬殊,线条直与曲相配合,真正变化莫测也。右军天伦之乐,富有生活情趣,人格之完美亦可敬也。
《谯周帖》
《谯周帖》批注
批注释文:
谯周帖。虽三行,却极具浪漫之色彩。用笔以圆为主,潇洒与古朴相结合。如“高尚不”三字,含蓄凝厚,所对应之左下角,则点线灵动。又与第三行横线之组合相对比,创造了浪漫之境界。
《讲堂帖》
《讲堂帖》批注
《讲堂帖》批注
《讲堂帖》批注
批注释文:
讲堂帖。通篇形成左上部与右下部之板块性对比,左上字大,线粗,方笔为主,挥洒开张,雄强而磅礴。右下以圆笔为主,字小而流畅。“在、五”二字,三横方向各异;两个“帝”字,两种状态;三个“画”字,三种生命性格。右军造形能力再次如有神助矣。
右军欲摹取汉画,可知其绘画水平颇有自信,启示今人书家须有多方面素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