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030

自从有了电脑和手机,现代人已经很少会主动拿起笔写字了,书法对于大家来说似乎已是久远泛黄的记忆。旧时氤氲在空气中的墨香,在笔尖流淌的诗意,早已被时代的洪流一并带走,如今人们谈起书法,也不过是在谈论一门高冷的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有可无。

然而仅在百年前,书法尚不只是墙壁上的风雅,桌案上的闲情。回眸风云动荡的民国时期,书法即显现出了尤为特殊的意义——民族危难时的文化信仰。

当时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在她历经了文化的辉煌之后,进入了停滞阶段,当时社会的精英,正为国人的自信,谋求一条出路。

而书法,正是文化信仰的最好承载。化不开的民族情,凝成一滴笔墨的浓重。

IMG_1031

张謇对联

IMG_1032

于右任对联

IMG_1033

IMG_1034

经颐渊对联

IMG_1035

百年前的『大时代』,新旧交替、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如坚船利炮一样,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大地。而钢笔、铅笔的日渐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毛笔的使用程度。

民族进程走到了十字路口,国人当何去何从?

有识之士们深知,丧失一门国粹,就如同丢掉家国山河。笔墨即血脉,岂能止于当世!

于是,孙中山、谭延闿、蔡元培、于右任等人士纷涌而出,他们以墨传心、书写豪情,民国诸君子的风度、气质、学识,都蕴藏在这行笔之中。黑白间,尽是无声的呐喊。 

IMG_1036

IMG_1037

IMG_1038

IMG_1039

林长民对联

IMG_1040

吴昌硕对联

IMG_1041

书法之要义,亦在于培养国人美学情操。梁启超曾言:『吾中国以书法为一美术,故千余年来,此学蔚为大国焉』。这番言语,响彻在华夏大地。

而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更以书法为核心载体,对『美育教育』进行了广泛实施。

点滴笔墨,注入到了无数有志青年的热血当中,他们明白,此学乃是家国命运之根。一点一画,支起中国脊梁;一提一按,激发民族脉动。

IMG_1042

吴华源对联

IMG_1043

IMG_1044

袁克文对联

IMG_1045

IMG_1046

冯超然对联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写到:『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因此『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概括的说,中国美学的基础是书法。而书法常用的术语:平衡、匀称、虚实、对比、呼应等所包容的内涵,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引自《民国书法史》)

IMG_1047

IMG_1048

李盫高对联

IMG_1049

吴敬恒篆书轴

IMG_1050

张大千对联

IMG_1051

康有为对联

IMG_1052

王震对联

沈伊默、康有为、孙中山、于右任、张大千、张謇、袁克文、冯超然、林长民、吴昌硕……他们或是掀起过历史改革巨浪的伟人,或是留洋归来拯救中华的斗士,或是用笔墨绘出内心的书画大家。在民国这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用书法——这一最中国、最传统的方式传达情感,焕发出时代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