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752

王蘧常是现当代以章草著名的书家。3岁时,母顾氏即教他识字,并区分四声。4岁时,父以候补知府实授富川知县,赴广西任所,全家相从。伯父王步青,授以《文字蒙求》等训蒙读物,并教以执毛笔“描红”。继读四书与《毛诗》。7岁时即耽读韩愈、柳宗元文章,作诗10余首,被誉为“神童”。10岁时入富川县学受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父携眷回嘉兴。1912年,入嘉兴高等小学。14岁,因成绩优异,越级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入学前,曾将省立第二中学教师刘子庚所著《中国文学简史》加以注释。刘子庚见后大喜。病发时,字帖压身下,为汗渍损坏,重换一本;又坏,再换一本。卧病两年多,换帖4本,遂对二王书法体会精深。病愈,读攻《爨龙颜碑》等六朝碑版。读包世臣的《艺舟双楫》,更加潜心书法。


 

IMG_0753

IMG_0754

IMG_0755

IMG_0756

IMG_0757

IMG_0758

IMG_0759

IMG_0760

IMG_0761

IMG_0762

IMG_0763

IMG_0765

IMG_0766

IMG_0768

IMG_0769

IMG_0770

IMG_0771

IMG_0772

IMG_0773

IMG_0775

IMG_0776 IMG_0777

IMG_0778

IMG_0779

IMG_0780

IMG_0781

IMG_0782

IMG_0783

IMG_0784

IMG_0785

IMG_0786

IMG_0787

IMG_0788

IMG_0789

IMG_0790

IMG_0791

IMG_0792

IMG_0793

IMG_0794

IMG_0795

IMG_0796

IMG_0797

IMG_0798

IMG_0799

IMG_0800

IMG_0801

王蘧常(1900—1989),中国哲学史家、历史学家、著名书法家。字瑗仲,号明两,别号涤如、甪里翁、玉树堂主、欣欣老人,嘉兴人,生于天津。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文史哲艺俱通,著作宏富。

现代书法只可供人欣赏,不能让人效法,只能视作书法,不能当作法书。比如说“书坛泰斗”沙孟海的书作、“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作等等,都不可视作法书。清末民初的吴昌硕、国画大师齐白石、于右任等少数书家外,再很难令人想起来还有谁的书法可被称之法书。而王蘧常章草却填补空白。有了王蘧常,二十世纪便有法书可遗后人,后人研习便会多一条途径,中国书法也因而多了一种法帖。可以说,王蘧常书法真正丰富了中国书法这一本已丰富的艺术宝库,他的章草也已成为传统书法经典的组成部分,王先生也成为本世纪屈指可数的经典书家。

在中国书法史上,章草曾出现过两次高峰,一个是汉魏时期,一个是元明时期。王蘧常的出现,则标志着章草的第三个高峰。汉魏章草与汉简相近,用笔轻灵,结体略扁,隶味较浓。元明章草则基本上是汉魏章草的继承。元明人写章草往往以楷法为之,古意已漓,整体水平已不能与汉魏同日而语。明以后,章草这一书体又趋于式微,问津者寥寥。民国以降,王世镗继起,然未能形成规模。至郑诵先、王蘧常这一代,稍稍有所改观,而到文革结束,书法热兴起,章草才出现了第三个高峰。当代书坛,节奏变化极快,先后出现了魏碑热、小楷热、章草热、汉简热、《书谱》热等,值得注意的是,诸种效法热当中,只有章草是取法今人的,这便是王蘧常章草。人们已经把王蘧常章草当法书进行学习了。那么,王蘧常章草是否已经超过了古代的法书,可以取而代之呢?回答是肯定的。汉魏章草同汉简一样,是对隶书的简化,而简化总有俗化的特征,因此,汉魏时期的章草代表作,如索靖、皇象等,书作都有趋今的特点,格调都不十分高古。而王蘧常章草,人谓不落唐以后人一笔,实则不落东汉以后一笔,有三代古朴遗风,其书铜锈斑斑,风蚀雨浸,金石之气浓郁,可谓古今第一。

然王蘧常章草用笔有实无虚,虚灵不如同期其他书家,这与当代人的审美习惯有较大出入,使得王先生未能博得如林散之、沙孟海那样的声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应该会出现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