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笔墨博物馆展示着数块匾额和楹联。而其中有两块,最近正过“百岁生日”。虽然木板有些开裂、边缘有所磨损、油漆也已剥落,但字迹依然十分清晰,只是个别字因现已不用,一时难以辨识。细读匾文,再听讲解,那匾额的故事竟然颇为生动。
李翰林挥毫写横匾
众多牌匾中,有一块较为特殊。与其他挂在墙柱上的竖牌不同,它是一块大横匾,高60公分,宽290公分,挂在展示橱柜内,似乎享受着特别的优渥尊宠。当然,因为它的形制、幅面使其无法挂在墙柱上,同时也因题匾之人、匾文内容,使它足以享受这一“特殊的待遇”。
题写此匾之人,是张大千的恩师——李瑞清。这位清光绪癸巳科进士(1893年),曾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监督(即校长),是我国近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驱。清亡后,他弃仕入道,号清道人,移居上海鬻字画,传徒授艺,是海派书画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李瑞清是江西抚州人,与“周虎臣笔庄”店主有同乡之谊,故常来笔庄谈论书画笔墨,对制笔用笔颇有见地。店主见他爱用涩笔临金文,特地为他定制了宜书北魏体擘窠大字的“羊毫大笔”,令他十分满意。在试笔之后,他欣然挥毫书写了这块九尺大匾。匾文曰:“海上造笔者,无逾周虎臣,圆劲不失古法。近世书家手不能伏毫,故喜便而恶健;笔不能摄墨,故喜薄而恶丰。笔工阿其好,世遂无佳笔。昔宣城诸葛氏,其先为右军制笔,柳公权求之,莫能用,予以常笔则大喜。此知者之难也。书此以告世之求笔者。清道人”。其对用笔的见解和对周虎臣制笔的赞誉倾注于笔尖。
此匾曾在周虎臣店堂挂了半个世纪。上世纪60年代“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笔店职工把它取下,翻过来放在工场间“废物利用”当工作台板。扫“四旧”之风刮来时,大家都选择性地“遗忘”,让它躲过浩劫。2005年,上海笔墨博物馆筹建,“遗忘者”立即“举报”献宝,使它重见天日。如今的优待,应是对其当年委屈的一种补偿吧。
曾进士即兴题楹联
看完横匾转身一望,在馆门的两侧有着一副木质楹联。这副对联与那横匾是同时书写的,书写之人是曾熙。
曾熙,湖南衡阳人,是位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他是清光绪癸卯科进士(1903年),曾官任兵部主事、提学使、弼德院顾问。后转向“教育救国”,先后主讲衡阳石鼓书院、汉寿龙池书院,任湖南教育会长。他与李瑞清当时在书界有“南曾北李”之誉,更有管鲍之交。晚年他应李瑞清之邀,寓居上海鬻字授艺,创办衡阳书画学社。著名艺术大家张善孖、张大千、朱大可、马企周等均出自其门下,而且两人所收弟子都互相介绍,同收为徒。张大千就是先拜他为师,后由他引见给李瑞清的。张大千对他十分敬重,恩师去世后,曾亲扶灵柩返回湖南故里,并在墓旁结庐守孝一月,竭尽弟子之礼,并终身在自己画室内悬挂恩师之像。
曾熙与周虎臣笔庄结缘,是由李瑞清介绍的。当时笔庄一起为他们定制了羊毫提笔。他俩也约好一起为笔庄题词,一个写匾,一个题联。
这对木质楹联各高175公分、宽49.5公分,分别书“驰名五洲地”、“创业二百年”。而两联句边上还有长长的题款:“老周虎臣前以湖笔创业苏州,嗣移沪上,盖二百年於兹,选毫之精,刚柔以济,北京贺莲青所不及,况其它乎!宜南洋群岛亦输运日毓也。书与锦云兄正之。丙辰十月,衡阳曾熙书”。锦云兄即笔庄业主傅锦云,民国丙辰(1916)农历十月至今正好是一百年!如今这副楹联在笔墨博物馆,用仿红木边的有机玻璃框架罩着,彰显其之珍贵。
周虎臣笔庄,是江西文港人周仁寅(字虎臣)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创建于苏州,曾制“万寿贡笔”贺康熙六十寿辰,得到皇帝赞誉,名振京华;乾隆帝更曾恩赐御书店招,使其名冠管城。上海开埠后,笔庄于同治元年(1862)来上海开设分店,光绪二十一年(1895)总店也迁入沪。其以擅制兼有湘派水笔、浙派湖笔特色的“湖水名笔”见长,是当时上海制笔业中历史最悠久、名望最高的一户名店,名家之言果非谬赞。
木虽无言,匾却记事,向人们讲述着昔日的往事、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