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726

小编要为大家介绍草书名作啦!在接下几日里,我们将会按照年代依次详细品评经典草书的章法、结字和用笔。希望它们能为书法爱好者在创作上带来启示,并愿大家通过阅读系列短文后,能对草书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今天我们要讲解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十七帖》。本帖是由羲之的二十八通尺牍组成,因全卷开头第一篇有“十七日”三字,所以后人便以此名称呼。在魏晋时期,行草书开始盛行,草书又有章草和今草的两种,章草多存有隶书波磔笔画,每字互相独立,字形大小变化不大,而今草多上下连绵,章法动荡开合。

IMG_9727

《郗司马帖》

《十七帖》则介于两者之间,从章法上看,全帖虽基本为草书(青李来禽帖除外),但每字相对独立,竖行间距离较大,行间也无相互穿插的夸张用笔,整体气息平和而疏朗。以上图《郗司马帖》为例,在此三行中,上下两字间无一笔牵丝映带,每字都保持了高度的独立与静穆,帖中的“日、下、为、示”几字,由于其笔画较少,每笔间也多对立,仅保持着笔断意连的态势。
IMG_9728
当然,仅有独立而缺少连绵则会使书作节奏过于平和,尤其是对今草而言,上下字的贯气和字间组合是必不可少的。在《十七帖》中,字间的组合同样多见,这使得原本平缓的节奏变得跳跃悦动,有静中取动的感觉。如图《朱处仁帖》的“足下答、可令必达”,《七十帖》的“想復、年垂”和“人理得尔以为”等处,或两字连属,或一行四五字相互连带呼应,细看“人理”一行,“人”字左右开张,呈扁平状,捺笔末端向左提收,与“理”的左部呼应,墨迹虽断,但笔意相连。接下来“理得尔”三字一气合成,联动飞舞,至“以为”处稍作停歇。这种连贯的书写不仅提高了写字的速度,更丰富了书写自身的形式变化,成为后代书家学习的典范。
 

IMG_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