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锋
01
要先学会中锋用笔
书法要求线条要扎实,要“力透纸背” 也就是要有根,这和打太极拳一样,讲究脚下要有根。线条入纸,力在线中,给人的感觉是扎扎实实、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线条如水上浮萍,软而无力,漂浮无根,纠其原因主要是:一、笔力不够;二、速度不够。
从线条的内部结构说,线条的力度来源于起笔。起笔要有爆发力,爆发力的强弱,决定着线条质量的好坏,表现了功夫的深浅。因此,要认真体会起笔的方法,注重线条力度的训练,学会在瞬间把全身之力通过笔毫表现在线条中。
长笔画的爆发力,是在纸上进行运动,笔不离纸,力不离纸,如:横和竖等。短笔画的爆发力,是从纸面到空中的运动,如在弹簧上弹跳,腾然而起,线条短促而有力,如:左、右顾盼的点等。
02
要控制提按用笔
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笔与按笔,是使笔锋作上下动作的两种相对的笔法。提,是将笔锋上提,为的是让笔锋敛合,使弯曲的笔锋尽量恢复圆锥状,笔尖与纸面的接触面很小,犹如芭蕾舞女脚尖点地,步态轻盈。提也要力到笔锋,不可如强弩之末。
提笔、按笔是垂直动作,这种动作是与笔画书写的水平动作同步进行的。
要时刻进行调锋
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
怎样进行调锋呢?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另一方面,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我们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
又如国画的十八描法,这是以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如铁线描、琴弦描、高古游丝描,以中锋行笔,要求力度均匀,笔划粗细一致,其效果圆润饱满。至于在行行笔过程过程中笔锋不但有上下起伏及左右摇动的变化,而且行笔节奏也不同,从而形成多变化的线条。如:兰叶描、柳叶描、行云流水描、战笔描等。
若就线条的笔法运动形式而言,平动、提按、绞转这三种运动形式。
平动、提按、绞转这三种运动形式
01
平动
包括纸平面上互相垂直方向的运动,运动空间比较单一、简单,即是属于一维空间的运动。
02
提按
相当于垂直纸平面方向的运动,还有在纸平面的平动运行,是把运动空间扩展到二维空间的运动。
03
绞转
可以看作主要是绕纸平面的旋转运动,还有平动和旋转运动,又把运动空间开展至
三维空间的运动
笔画上强调“线”,在笔法上强调平动和绞转。因笔法侧重平动,故线条平实内在。
让作品更具有形式感和视觉冲击力,线条时粗时细,在强化提按顿挫,实现外在线条丰富变化。提按顿挫加强,实际上都是对“平动”的削弱。
用“玉箸纵横”来比喻篆书的各种笔法,就是由象筷子一样的线条组合而成的。篆书横笔决不是随便地一下,应在坚持中锋运笔的前提下,要理好起笔,行笔,收笔。篆书除了横竖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方向,长短的弧线。
利用提、按、顿、挫等用笔手法以及行笔或畅或涩的时间把握,使线条产生弹性,使力量得以强化。也要注意线条的相互关系:粗线条所占的地位较为重要,是整个字的主笔,力量也较为集中,用墨较重;而细线条处于辅助地位,用墨也轻。
更要讲究笔力。让毛笔既要提得起,又能压得下,使线条形成轻重对比。从笔法上看,笔法丰富,方圆并用。即使同样的方笔或圆笔,也有虚实不同,切入点不同等因素存在。一般地说,方笔多为露锋,折锋笔法,圆笔则是藏锋,转锋的笔法效果。故古有“折以成方”,“转而成圆”的说法。
1
起笔——起笔要顿
线条有没有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起笔,因此,一定要学会起笔,学会利用爆发力,从而写出“力透纸背”的杰作。行笔前要先后退(逆锋入笔)、停顿(为行笔做准备),然后行笔,只有这样,才能写出高质量的线条。
起笔要顿就是要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这样写出的线条既圆润又厚实,即前人所讲如屋漏痕、锥画沙的效果。中锋用笔首先执笔要稳,行笔要静(是指行笔要神情专注,凝神静气)。出现偏锋及时调整,不然即使是中锋,写出的线条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锋用笔在笔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锋用笔熟练了,也可用侧锋、逆锋等书写,以求线条有所变化。
点:任何笔画都由点起。笔杆垂直,要求下笔角度要斜(45°)(缺省为这个角度,具体到不同风格楷体可作相应调整),由轻到重写出前尖后圆的杏仁点。根据笔画的粗细写出点的长短,不可一味拉长以免给下一步带来麻烦。
带:是为了写出起笔轮廓,也便于转笔。
毛笔不要提起,把点的头和尾盖住(以看不见点的头尾为准),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写出三条直边两个方角。
以横为例,杏仁点写完后,毛笔按笔画运笔方向(横向右、竖向下、撇向左下、捺向右下、提向右上)侧锋带笔形成平形四边形块面,这样做既写出了起笔的轮廓,又便于笔锋在其中不露痕迹地换向,保证下一步的中锋运笔。
转:是为了调整笔锋指向以达到中锋运笔要求。平形四边形块面形成后,笔锋不须提起,接着就是靠大拇指和食指逆时针转动笔杆,带动笔锋作逆时针调锋,使原来的笔锋指向由向左前变成向左,这时向右运笔才是横的中锋行笔。
注意:转笔时毛笔不要提起,直接用拇指和食指转动笔杆带动笔锋在纸上转动,像跷跷板一样,让接触纸面的笔尖和笔跟部同时向笔画中心移动,直到笔锋状态符合中锋要求为止。
笔锋:横、提为逆时针转动,竖、撇为顺时针转动,捺因为下笔方向同点一致,故不须转动。
2
行笔——行笔要畅
3
收笔——收笔要留
书法笔画线条要求收笔时要“回锋”,也就是要将笔锋回过来藏到线条之中。在进行国画线条练习时也要注意“藏锋”,但没有必要象书法那样“回锋”。“ 留”就是将笔锋留于线条之中,切不可将线条尾巴随意地拖到线条的外面。在画线条时只要将笔适时停住,不要下意识地拖带即可。
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
若运笔方向往笔画两边倒,会造成拖锋或偏锋,即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