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有人统计,近年来,吴冠中作品拍卖总额高达十几亿,他的画被视为珍宝,明令禁止出境。2016年,他的一幅油画作品《周庄》以1.3亿元起拍,经多轮竞价,最终以2.3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中国油画拍卖纪录。而他却依然住简陋的房子,着朴素的衣服,过了一辈子的简单平民生活。

8

▲ 吴冠中《周庄》

他的书房不足5平方米,除了靠墙两个装满画册和书籍的铁架子,就是临窗一张比课桌略大的书桌和一张椅子,椅子拉开几乎顶到了书架。

正如其简单朴素的生活一样,其佳作《周庄》虽为油画,却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为主,在点,线,面的形式元素组合中,不仅表现出了十里春风驻江南的油画美感,更看得出蕴含江南灵气的深厚中国传统文人画功力。

他的作品,往往只用了了几笔,便勾勒出了他的艺术人生。

求学初期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家庭贫困的他,高小毕业后,进入无锡师范初中部,几乎每学期都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的奖学金。

9

▲ 1992年3月,吴冠中与朱德群在大英博物馆画展会标前

1934年,吴冠中怀揣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但一场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他遇到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朱德群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并建议喜欢画画的他放弃电机专业专攻美术。

两年后,吴冠中如愿以偿地进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在校长林风眠的启发下,走上了“融贯中西”的艺术道路。

寻找心中的麦田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吴冠中以全国绘画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法国最高美术学府——巴黎国立美术学校的资格。旧中国的黑暗腐败、对艺术的不重视,原本就深深刺疼着他的心,他做梦都想着能在法国大展宏图,这回真的梦想成真了,他暗自发誓,再也不回中国了。

吴冠中在法国开始疯狂学画,一有时间就到卢浮宫。除了在卢浮宫美术史学校听课,就是参观博物馆、大型展览及大大小小的画廊。那么多画廊,每家不断在轮换展品,他天天转,所见仍日日新。

10

 

▲ 吴冠中《紫竹院早春》

书店及塞纳河岸的旧书摊也是很吸引吴冠中的地方。晚上他到法语学校补习,或到大茅屋画室画人体速写,时间排得紧,来不及吃饭,便买面包夹巧克力,边跑边吃。大学城晚上常有舞会,他从未参与过,晚上回到宿舍就10点多了,还要看一小时法文书。

时间过得很快,三年过去了,游历欧洲的留学生们即将结束自己的学业,留在国外还是回中国去,吴冠中有点犹豫了。

一次,他看到了梵高写给他弟弟的话:“你也许会说,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开花、结果。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故乡的麦田里。”正是这段话,令他意识到,他深爱的依然是自己的祖国。吴冠中对自己暗下的誓言反悔了,他决定回国去。

画家中的徐霞客

比之预想的还要倒霉,30岁的吴冠中,刚回国,就遇上了文艺整风运动,他被批成了“资产阶级形式主义堡垒”,从法国学来的人物画更是被批判为“丑化工农兵”。

失望至极的吴冠中,到处写生,他住工棚、破庙,啃干馒头、喝河水,曾被路人误以为是修雨伞的、要饭的。他背着沉重的画具独自闯荡荒野僻壤,从东海三角到西藏的边城,从高昌古城到海鸥之岛,堪称“画家中的徐霞客”。

11

▲ 写生中的吴冠中

吴冠中曾这样形容这段的生活:“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搜尽奇峰打草稿。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话语中,足可见其艰难。

吴冠中的很多作品其实并非在一处完成,经常十里、二十里地挪地方;画架画箱连同油画一起扛,他像山里的担货郎。有时他靠双手攀着树根爬上陡峭无路的山巅作画;作完画,他双手捧着油色未干的画幅,无法下山,于是只好先将画箱扔出,让它滚下坡去,自己则像儿童滑滑梯似地从坡上慢慢滑下去。

12

▲ 吴冠中《松林》

大江南北,频繁奔波,他在艺术领域对自己认识得愈来愈深。

将中国画推向世界

在业界看来,吴冠中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年近90的时候,吴冠中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他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面人有所参考。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

13

 

▲ 吴冠中 《一九七四·长江》

1999年,吴冠中向中国美术馆捐献了10幅作品。2008年,吴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此外,上海美术馆、浙江省人民政府及他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也收到过他捐赠的很多件作品。2008年,他将113幅市值3亿元的作品捐献给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馆长说,这应该是新加坡公共博物馆收到的价值最高的一份捐赠。

一次讲座,新加坡著名摄影师蔡斯民拿出了一组绝版照片——“吴冠中毁画”从未曝光过的图像讲述着吴老把200多张作品撕掉的故事。回想那段场景,蔡斯民仍心有余悸:“我在旁边看得真是心惊肉跳,这一张就是一百万元啊!”

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

2010年6月,北京翰海举行的春拍会上,吴冠中的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拍出了5712万元的高价。然而,就在这个月的25日,吴冠中安静地走了,没有追悼会,没有遗产纠纷,他所有的画都捐给了国家。他以一生的心力践行着不负丹青的承诺,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人格上,他都用心做好自己了。

14

 

▲ 吴冠中《长江万里图》

在他去世前,有人曾提议以“东西贯中”办一个展览,并用这个特别的方式来回报吴冠中对故乡的热爱,但他大摇其头,以自己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拒绝了。画如其人,不媚俗,不流于浮华是吴冠中的人品。他一生清心寡欲,虽然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拍出数百万美元、上千万人民币的高价,却从未抬高他对生活的欲望。

15

 

▲ 吴冠中《 奔流》

陈丹青在一篇回忆吴冠中的散文里曾这样描述吴冠中:“及后渐渐看到过去的资料和影像,才知道吴先生上台全是民国左翼青年的讲演遗风,慷慨激昂,不容分说,仿佛正在民族危亡抗战动员之际。新世纪初那次访他,他已八十出头,家居清谈,仍然神色刚正,用词肯定,确信自己的每一句话,迹近论辩的模样。他的面相本来清癯而决然,说到快意处,总有斩钉截铁之势,像是生了气似的。”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处处打动着人。今天的艺术家,用什么留给千百年以降的后人?当代人亲手栽种的松柏,千年之后,还依然能熠耀着生命之光吗?

16

▲ 吴冠中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