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丨华人德
随和与礼节
第一次见华先生是2014年5月4日。这次见面,华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似乎用“随和”二字都不足以表达。我想,这可能与他对自然的尊崇一脉相通,哪怕你没有名气,他也一样地尊重,让你感到自然而然,无拘无束。华人德这样要求别人,对自己却要求甚高,他待人处世会考虑各个年龄段的人的感受,用他的挚友白谦慎的话说,“他比较传统,礼数比较周到”。白谦慎每次去他家,临走时华人德都会送些纸笔印台之类的礼品,还把苏州的特产,这样买两包,那样买两包,说是带给白谦慎的父母。在华老师送的物品中,有一件白谦慎永难忘记,还把它写进了文章。1983年寒假,白谦慎从北京回上海探亲,途经南京,华人德知道后问了车厢号,想到白谦慎旅途劳累,就寻了家商店,买到一小包当时不甚常见的金橘,然后在南京站站台守候。夜晚时分火车进站,白谦慎打开车窗和他没聊几句,火车就要发动了,他从口袋拿出金橘递给白谦慎,让他在车上吃。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1992年,华老师的弟子羊晓君结婚。事先,羊晓君向华老师提起过这件事,但至结婚时,却没邀请华老师参加,因为羊晓君考虑到自己在浙江富阳,华先生在江苏苏州,两地相距甚远,没有直达火车,坐汽车需七八个小时。婚礼那天,羊晓君接到一个电话,是华老师打来的,说:“我现在在富阳汽车站,你的婚礼现场在哪儿?”羊晓君惊呆了,他没想到华老师会不辞辛苦地来参加他的婚礼。他说:“华老师,您怎么来了?”华老师说:“你结婚,我当然要来。”羊晓君赶到汽车站,见华老师提着一床当时很贵重的空调被在等他。那一瞬间,一种老师、父亲、朋友交融的感情暖遍羊晓君全身。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我以为,以普通的礼节来解释华老师的行为,似乎远远不够。我们俗称的礼节多指以口头语言、肢体语言来表示对人尊重,有时形式大于内容。华先生的礼节重内容而少形式,他心里装着他人,想着他人。和他相处很舒服,随和而不随便,彬彬有礼而不繁文縟节,可以畅所欲言,让你油然而生对他的尊重和敬爱。他发起成立“北京大学书法社”“沧浪书社”,策划组织“兰亭会议”“明清中国书法史讲坛”“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等一系列书学研讨活动,之所以办得有声有色、影响深远,与他的认真、负责、细致分不开,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使人乐于与他共事。
简约与丰盈
第二次访谈,地点在他家一楼的书房,一部《二十四史》摆满了书架,地上码着一堆堆的碑刻图版集、书法作品集及一些杂志、报纸,多但不杂乱。那一次的访谈主题,是他1978至1982年在北大读书时的学习和生活。他讲到一个细节,那时的计算机很大,一台就占北大俄文楼前面的一个阁,要脱了鞋子进去参观。我记起他不使用信息传播新技术,当时以为他年纪大学不会,原来他这么早就接触计算机!我就问他为什么不使用互联网、不怎么发短信,他说:“我这个人新的东西有点接受不了,一来事情多,二来我的想法是生活越简约越好,上网了以后,别人说了你什么,怎么称赞你或者怎么批评你,你每天都要去看,我索性什么也不知道。发短信呢,回复了这个,有时会忘了那个,就怠慢了人家。我就不用短信了。”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他在衣食住行上面几乎不花心思,他的心思全放在书法艺术和古籍上,这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工作。我不知道他到底写了多少字,但从他的讲述中,我知道他的少年时期、知青岁月、大学时光,包括现在,几乎每天都临习或创作书法。我不知道他读了多少书,但在访谈中明显感觉到很多历史书、古诗文、佛经、笔记、书论、碑帖等他都烂熟于胸。他说杀害岳飞的主谋是宋高宗,因为岳飞不爱财,不爱色,功高震主,宋朝皇帝自赵匡胤“黄袍加身”以来,一直提防部下篡权夺位;他讲陕西的昭陵祭坛在九峻山后半山,以前有名的昭陵六骏石雕就在那里;他说他写论文慢,是受顾炎武影响,顾炎武的《日知录》,很多天写一篇;他解释自作诗“区区砚北一辛农”,“砚北”是砚台的北面,因为我们在书房都是朝南而坐,砚台在座位前,故人在砚北,有一个笔记就叫《砚北杂记》谈到古代的书法家,他更会说出他们的代表碑帖或者书论,很多是我前所未闻的,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他也不擅长讲客套话,他和朋友感情深厚,孝敬母亲,但他不会隔三岔五地打个电话给朋友、母亲寒暄。他习惯用行动表示,会在每年大闸蟹、碧螺春等苏州特产上市的时候,记起这是谁喜欢的物事,然后寄给他;会隔一个月去无锡探望母亲。他北大的一位老师喜欢喝碧螺春,每年碧螺春上市的时候,他都会寄给这位老师,这个习惯保持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年,他收到老师的女儿给他发来的一条短信:“每年到了这时候,你的碧螺春就会准时寄给我爸爸,他每年都能喝到,非常开心,但是今年已经喝不到了,因为他已经走了……我会在清明节的时候把茶叶带到父亲坟前。”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一种古朴的风范,带着恒久的温暖慰藉生命的流逝,实际上超越了时间的局限。这就是一种气质吧。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这种气质也成为他书法风格的内在支撑。华人德先生在解读“书如其人”时说:“我一直觉得,在书法风格上要格调比较高,或者有一些修养、气质,这和个人的心情、心境是有关系的,平时要修炼这些。”他有意地不习客套用语,而求语言文雅、含义隽永,这不会产生轰动效应,但韵味绵长、历久弥新。
安静与“不安分”
华人德先生现在住在苏州木渎的一个小区,周边没有大型的工厂、购物中心和游乐场所,远离城市喧嚣。虽说连他女儿都说这里冷清,就像农村一样,但他很喜欢。他天亮起床,叠好被褥,把家中打扫一遍;上午写字、看书或者写文章,下午接着看书、写文章;吃过晚饭会散散步,回家看电视,或者继续读书。如果有客来访,他也很开心,就在书房或客厅和客人父谈。有时他夫人和她的姐妹们在家中聚会,他打个招呼,然后走进书房,吃饭时再出来。因为知道他的性格,她们也不惊讶。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他的书学研究也一样不受制于古人。有一次他读到叶昌炽的《语石》,说东晋墓志只记生卒年月,姓名籍贯,书风草率,形制简单,这是因为东南地区风气未开。他觉得不对,怎么东晋的墓志会比西晋退步呢?西晋的墓志是做成碑的形制立在墓里的,从艺术规律而言,年代晚的艺术品会比前期的更为精致。于是,他阅读了所有出土的东晋墓志,发现墓志主人除江南世族张镇外,其余都是从北方迁到南京一带的世家大族,他们引颈北望,克复中原,希望子孙将他们的骸骨迁回先人葬地,于是墓志主要起记识作用。因为记识作用比较大,所以就不请书法家撰写,而由工匠书刻。这段突破古人陈见的思考成就了一篇万余字的书学论文《谈墓志》,这篇论文1983年发表于香港《书谱》杂志,被誉为他书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不拘古人需要“才”“学”“识”,而不拘现有惯例,还需要勇气,因为古人已作古,而现有惯例时时在身边,听到的反对之声会更多。他于1987年发起成立的民间书法团体“沧浪书社”就是这样的事例。中国的书法团体并不或缺,上至省部,下至县城,都有“中国书协”的分支机构。“中国书协”会员准入条件比较宽松,在其所列的分书法创作、理论、教育的十几条中,只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入会,其会员人数已逾九千。林子大了,有真才实学的,也有浪得虚名的,泥沙俱下。“沧浪书社”唯苏州一家,走的是精英路线,新社员需要三分之二以上的社员通过才予准入,时至今日,社员也只有44人。社员名册中,华人德、白谦慎、曹宝麟、徐本一、王镛、黄惇、刘恒、孙晓云等悉数在列,几乎都是当代书坛执牛耳式的人物。
拒绝中的坚守
华人德不参加书协组织的笔会,觉得笔会场合,一群人围着,静不下心进行书法创作。还有外人会认为笔会是书协会员赚外快。他对书协的办公人员说:“如果别人要去办笔会,我也不反对,但我不去,有什么人指名请我去,你们给我回掉好了。”2013年,第四届“兰亭奖”颁奖晚会上,组委会邀请每位获奖者现场书法,通过电视直播让观众感受书法的魅力,但是华人德拒绝了。他说:“书法不是表演艺术,在我看来,有辱斯文。我写字的时候要静下心来,有一种敬畏的感情在里面,不是一边抽烟,一边挥毫泼墨,好多人都是这样子,好像这个书家很有大家风范,但是我不喜欢。”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这种拒绝其实是对书法的尊重,这种尊重并不只是表现为不赞成现场书法,还体现在举办展览和国际交流上。他在苏州市筹办一些书法展览时,常说“不要请领导题字,题了不好摆,他不是书法家,但是字排在最前面,观众进来印象不好”。他率苏州市书法家代表团赴国外交流时,团队人数限定6个,包括一位翻译。这个代表团前期有一些行政官员、文联的非书法家参与,他和文联负责此事的人说:“本来人数就少,还有非书法家参加,和对方文化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就只能在旁边看了,如果下次安插这些人,我就不去了。”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艺术的本质是自由,但如果无所顾忌、随心所欲,在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年代,艺术家就很容易在金钱、名利中迷失自己,结果心思随意,反而自失身份,艺术水平难以提高,也是对他人的随便。华人德先生在书法上的拒绝,既是对书法、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名誉的珍视。
华人德先生作品(专属版权 严禁盗图)
访谈结束时我问他一个问题:现在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不假思索地说:“传统文人式的生活,就像苏州园林以前的主人一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我想,可能就是不为日常俗务所愁,不为行政公务所绊,往来无白丁,自由自在地书写、探究和思考,在笔墨纸砚里恪守着内心的信念,用一杆笔表达对自然和文化的敬畏之情,在方寸之间创造着书里乾坤,展示着传统文化的博大深厚与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