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像一句诗。
读大生新著《悬崖边的名士——魏晋政治与风流》,脑子里忽而就闪现出“孤岭”“暗香”这样的意象,顺势成了诗句,且将“暗香”做了动词用,以此概括这部书的意旨、风格及蕴藉,大体不差,一时欣然。
其实作者为这部书取的正书名“悬崖边的名士”,也算的一句诗。
遥想,一千八百多年前的魏晋名士们,确然是空前绝后地达至“悬崖”边的风流绝唱——此后至今,江河日下,士风日下,那一抹“悬崖”几成孤岭,横绝千载,偶尔或有些些梅兰竹菊之浅吟低唱,也不过遥致几缕挽歌而已。
这就对了!
所谓魏晋风骨,其根骨所在、风致所在,说到底,只一个“诗性生命意识的高扬”使然。“不知诗,无以言”(孔子);不知诗性生命意识,无以言魏晋名士风流。大生此著,以“风流”与“政治”对质,“名士”与“悬崖”和歌,以诗证史,以史证诗,融古通今,暗香梅花消息——“闻香识美人”,想想就知是本好书。
当然,选题好,还得写得好。
近年这类历史普及类读物,渐成著、读之热点。看来我们在现实中的纠结,一时很难经由“现实语境”得以消解,便想到回溯“上游”,去古人那淘点什么以解困惑,或至少可以换一种“语境”,散散心。
可问题又来了——如此“文化乡愁”之旅,何来好导游?既不能“戏说”,又不能“死说”;要清通于古,还得清通于今。且,带我们散过心之后,还能在重接当下“地气”的同时,再多一点“底气”和“雅气”的生成与弥散。
这确实难得,难得的是青年学者大生的这部书做到了。
此书以魏晋政治与名士风流为横竖中轴线,重点表现魏晋名士们,在外儒内法的政治风云中,以及充满杀戮和战乱的历史环境中,其内心世界之纷繁,其外在抉择之艰难,其命运跌宕之所以然。写来如水流花开,清通自然,且滋润化渣,堪可雅俗共赏。
全书第一章“建安风骨”,主要写汉末建安时期到曹魏早期,以三曹父子为核心,孔融、应旸、杨修等名士的故事和内心。第二章“始倡玄学”,主要写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的故事,讲述魏晋玄学的起始、内容、特点,以及名士们一开始就面临的政治压力等等。第三章“竹林名士”,以竹林七贤、以及相关名士为讲述核心,并成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第四章“身名俱泰”,主要写短暂而飘摇的西晋王朝,以及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名士们。西晋是个转折点,在荣华富贵的诱惑下,名士们由反抗转而合作,风骨转为媚骨;第五章“衣冠南渡”,侧记东晋名士之千姿百态。此时的所谓名士们,早已经丧失了反抗思考的内核,更多成为形式上的“风流”。最后以陶渊明做结,自是遗响而远致。
如此展开,脉络分明,叙事有度,亦史,亦诗,亦理,亦情。尤其值得点赞的是,书中夹叙夹议之际,还时时闪亮几抹思之诗的火花,令人振奋!
比如言及“竹林七贤”,指认“他们都是反抗暴力的载体,他们都是独立自由的象征。”进而慨叹嵇康,“让死亡变得凄美而绚烂”。
再如,以新一代学人之见地,总结大名士的结果,无非三种:“第一种,是政治投机者,通过‘异见’谋取名望,条件成熟就积极投诚,所谓的‘态度’,只不过是一种晋升的手段;第二种,如何晏、孔融这类理想主义者,执拗天真、无法合作,最终被权力迫害;第三种,如阮籍,无可奈何,消极反抗,大隐隐于朝。”
更有一时激扬之高论——
《庄子》中有句话:“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就是说中国的一些“真正的君子,懂得礼仪,但是却不懂得人心”。
今天看来,这实在是对真正的君子——即士人、知识分子非常恰当的评价。尽管有人认为这是对知识分子的讽刺,认为他们只懂得钻研道理思考问题,却不善于搞人际关系,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知识分子最可贵的一面。中国虽自古就是“君子国”,但却也很少“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君子”,大多是“凭借礼义而摧残人心的伪君子”。
中国文化的糟粕之一,就在于教人处处钻营,随时揣摩别人心理,这导致人们把很多精力都花在搞关系上,从而丧失了学术的独立性,使得学术思想不能独立进步。
真希望能多几个嵇康一样耿介质朴、桀骜不驯的独立知识分子,而少些钟会一样精于经营关系、落井下石的御用文人,如此,这个民族才会获得真正的救赎。
读罢全书,回味受益,以笔者老迈迟钝之感受,也得以洗心、扩胸、濯灵、展襟之效。以此推想,于年轻少壮读者而言,或可经由这一番“魏晋政治与风流”之旅,领略过“悬崖边的名士”之“古早味”的风采后,更可补气强筋,得山壮水明之雅正,而修远于未来的了。
秋风失远意,故道少人行。
读大生,读《悬崖边的名士》,知远意并未全失,故道尚有人行——故此为评为赞,实在只想遥揖而致隔辈之敬意与欣慰矣!
2017年3月15日于西安大雁塔印若居
——| 悬崖边的名士 |——
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它不是一本纯文学的书,也不是一本纯史学的书,而是二者的结合,形成一个变体。很有点《史记》的味道。有人物、有故事、有感情、有理趣、有赞颂、有幽默,总之,这是一本以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写出的活历史,真正值得一读。
(备注:直接点击以上“点击购买”字样即可跳转到购买页面直接购买)
让梨的孔融其实不是好孩子?
杨修为什么必须死?
嵇康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粉丝?
五石散原来是壮阳药?
陶渊明其实是个官迷?
——原来魏晋是这样的?!
高度还原光辉灿烂而又黑暗残酷的魏晋时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