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润委婉的赵之谦《汉铙歌册》

作者:仇高驰

在晚清的艺坛上赵之谦可以说是一个通才,他天资聪颖敏捷,涉猎广泛,造诣全面,善绘画,为清末写意花卉之开山。在篆刻方面他广采博收,变化熔铸,为清末的印坛开辟了一个宽阔的前景,是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高峰。其书法兼擅真、行、篆、隶,且均自成一体,有独特的笔法和意趣。

就篆书而言,赵之谦最初习篆深受邓石如的影响,后来他改邓氏以隶法入篆为以造像法入篆,同时增加了结体上的曲折弯弧处理,起笔均以方笔入,收笔则微按而出锋,其间气机流宕,遂别开生面,自创一格。其过人之处在于他能从石刻碑版中,寻求能充分发挥毛笔自然书写功能的笔法与用笔运动的节奏美,故而其篆书婉约多姿,流畅秀润,转折之处多取圆转之势,无生硬方折之态。书于同治年间的《汉铙歌册》可视为赵之谦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7

8

△《汉铙歌册》局部

《汉铙歌册》,纵32.5cm,横36.8cm。此册篆书选录《汉铙歌》“上之回”、“上陵”、“远如期”三章,计12开,74行,行3字。款署:“同治甲子六月为遂生书,篆法非以此为正宗,惟此种可悟四体书合处,宜默会之。无闷。”

从其所题款语可知,《汉铙歌册》应是其为习书弟子所书的范本。书法结字略方,沉实后重,精气内敛,当是其书风已经形成时期的作品。

9

10

△《汉铙歌册》局部

我们在临习此册篆书时首先要深刻领会其起止参用北魏造像笔法的特点,尤其是横画的起迄处在提按中要微显锋芒,在转折处与邓石如不同的是无需转捻换锋,而是顺笔转向,表现出气机流宕的感觉。赵之谦在此篆书册中的收笔也很具特色,除横画偶疾起而止外,其余皆略作停驻,稍稍回锋便起。这里需要强调指出,在临习时起笔切记过于夸张,在换向收束处也不宜环绕盘曲过甚。否则,便会形成习气,“化神奇为恶俗”了。赵之谦此作的结体尽管还是遵循着小篆的法则,但较邓石如的篆书已经变长方字形为正方字形了,尤其是在垂脚处不像邓篆那么过于强调了。这种结字方式被后来的萧退庵老人所继承,并进一步予以强化,从而形成了“萧篆”的面貌的。

11

12

△《汉铙歌册》局部

书写小篆,最容易忽视的是其书写性,当代许多小篆作者,因没有对这一静态书体的书写性很好地把握,从而导致描摹、板滞的弊端。赵之谦的篆书不刻求工致,字体力求有所变化;线条变幻弯曲的幅度大,姿态生动,轻松舒朗,劲健有神,具有“画”意,书写性极强,我们通过对这册《汉铙歌册》临习庶几可以纠正小篆创作描摹、板滞之病。

微信图片_20170630150328△仇高驰临赵之谦《汉铙歌册》

微信图片_20170630150346仇高驰拟赵之谦《汉铙歌册》笔意的创作

4





DSC03235 - 副本

仇高驰 现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篆刻研究会副会长。南京财经大学书画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曾获第五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十杰”荣誉称号;系首批江苏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优秀书法篆刻家”和“江苏省十大优秀中青年书法家”。

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金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大展优秀奖;全国第二届篆书展优秀奖。专著《解密<泰山刻石>》获第十三届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4

仇高驰作品展示

篆书斗方王维诗

◆◇◆◇

篆书斗方王涯诗

◆◇◆◇

IF

◆◇◆◇

DSC_5574

◆◇◆◇

DSC_5575

如何让篆书不再生硬死板,而韵味无穷
如何让篆书不再板滞无趣,而个性鲜明
如何让篆书不再迟钝臃肿,而婉约多变
如何让篆书兼具沉雄、厚实、多变、妖娆而精气内敛

【墨池逐字专栏】

仇高驰老师 赵之谦篆书《铙歌册》百字精临

详情见下

仇老师

点击订阅专栏

4

适合人群:

1、对于篆书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的学习者;
2、性格较为活泼,笔性好,能够对于赵之谦的婉转灵活有书写共鸣的人;
3、希望快速掌握清人书写篆书规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