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认识他的字,才认识他的人的。
庙宇威威,翰墨苍苍,那既遒劲又圆融的笔触,似乎同时凝聚着禅意的空灵与宁静的力量。 一次,当我久久凝望那一笔一划时,浮躁的心好似被一股清流涤荡……神驰,却心安。 我很好奇,想探究这些笔墨的来处…… “那些字都是沪上知名书法篆刻家张忆鸣先生所书,他才华横溢,对佛法见地深刻……“ 朋友这样介绍道。 张忆鸣,字少音,号慈鸣,别署拾穗亭,莲花深处人家,古梅梵院。是西泠名家张遴骏先生的亲传弟子,多次入展全国,省市各类专业书法、篆刻大赛。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篆隶委员会委员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太仓同觉书院书法课程导师;嘉兴圆通古寺书院导师…… |
▌探 索
6月3日, 悉尼-上海
久仰张忆鸣老师之名,终于在这一天有了越洋沟通的机会,话题,当然是从那些一但映入眼帘,便会让我驻足良久的字说起。
“说说您书法篆刻之路的缘起吧……” 我一边问,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最常见的说辞——自幼熏习、一路明师指点……
答案却出乎意料。
“我从小字写得难看,母亲看不过了,三年级的时候,便要求我练字……”
“上初中的时候,由于突然爱上了篆刻, 我就把水萝卜切成方块,刻好字后蘸上妈妈办公用的印泥敲在纸上……”
这艺术之路的开端有点太过稀松平常,而父母并不能给他过多的指导,对他的全部期许也仅止于字写得过得去,但当他看到了旧式文人的外公在书写小楷时,心中却萌生出一种向往…
笔酣墨畅写胸怀,刻刀落处幽韵成, 这是一种怎样的雅致惬意……
张忆鸣老师作品:避无可避是红尘
他开始流连于上海福州路文化街,揣摩那一章一字间的神韵;他开始自修书法篆刻,渐渐地他写下的字、刻出的章,似乎也有模有样了,但新的困惑也随之而来……
“没有明师指导,以一个孩子的力量,独自摸索中国两千多年的书法、篆刻之路,其实非常艰难,我也试着买自学教材来学习, 看后依然一头雾水……”
没有进步就没有快感,陷在瓶颈中不能自拔的时候, 心之迷茫,难以言表……
当他如愿遇到明师时, 已自己在艺术之路上求索了多年。
当他把作品呈送给老师时,多少有几分自得,心想,毕竟有这么多年功底,与一些基础薄弱的师兄相比, 自己的表现应不算太差吧。
每次,老师看了他的作品后都只呵呵 一笑。
一次,在他的追问下,老师终于憋出一句话——“我宁愿教没有基础的人。”
这句话,如一记闷棍,把他打懵。
多年来的辛苦钻研、倾注心血的得意之作,此刻似乎变得毫无意义……
然而失望归失望,求索的脚步却未曾停止。
他开始冷静地审视自己……
“意识到自己只是需要打破重塑的垢器,而不是天才;意识到扎实、系统修学两千多年艺术之路的必要性,意识到淘空过去才能承载未来……这,或许才是一个艺术人走向成熟的标志。”
他跟着老师重头学起——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
他这才体会到,艺术是有生命的, 它的传承,像是一条充满活力、灵性、绵延流动的河, 只有追本溯源,沿着它变迁之路去求索,才可能有真正的收获。
他终于体会到了老师的苦心……
几年后,他的作品不同了,多了一份厚重、沉实的生命力,也开始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张忆鸣老师作品
”从小,我便对一切神秘的事物感兴趣,当年《自然与人》《飞碟探索》是一定会订阅了,也参加了中国UFO研究会 “,也被家人认为是神经病……
上班后,他又与同事一起研究易经、打卦。
“最初,我觉得很有意思,但渐渐发现,人间万事,是能量守恒的,通过打卦来逢凶化吉,治标不治本,该来的厄运一定会以其它形式降临。”
他开始思索,有没有一种力量,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对生命的探索,不该只是停留在某种神秘事物是否真实存在,或是趋吉避凶的取巧式诉求上。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了西园寺青年佛学班系统学习,自此触摸到了佛法的圆融智慧,生命中那扇通向灵魂归所的门被推开了。
张忆鸣老师篆刻作品-《佛法僧三宝印》
张忆鸣老师作品:王安石皈依赞
然而真正让他体味到佛法妙用的,却是在一番风雨沧桑后……
“那一阵,聚散无常,凡事不遂,身体也出了问题……”
他不得不住院治疗、接受手术。不想,术后伤口出现连粘,这使得他必须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受每两星期一次的手术刀“活剐”,整整半年,刀在身上一刀刀割的感觉很清晰……这切肤之痛使他作了两个决定:
一是从此吃素,如果自己都难以忍受刀割之苦,那些不能为自己申诉的生灵,在面对屠刀时又承受的是怎样的痛苦?
二是深入学佛,他要找到那真实的、能度一切苦厄的力量,为在红尘中载沉载浮的自己,也为那些在生死轮回中永续挣扎的生灵……
张忆鸣老师作品:梦里明明有六趣
真正的突破来自东林寺的精进佛七。
”那次在行般舟时,渐渐地,在极度的宁静中,我感受到自己已与宇宙融合,而且,是与一个充满爱的宇宙相融,我不再是自己,而是爱的一部分……“
苍莽天地,俱是空茫,惟浩瀚慈悲心,清净澄明……
张忆鸣老师作品:《金刚经偈》
”那一刻,觉得什么障碍都可以突破,通过语言、通过艺术、通过行动……心圆融无碍处,一切都可运用自如,而知与行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合二为一……”
自五戒以后,他又受了菩萨戒,不单以戒律恪己、正心,更以圆融的菩萨智慧融入世间。
同时,他更为自己的梦想活着……
“当你用慈悲智慧而不是逃避、对抗来面对苦难时,你就是将佛法与活法水乳交融;当你体悟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时,你就是触摸到了大乘佛法的本质。”
渐渐地,持戒、打坐、听经成为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做这些事时淬炼出的沉静与智慧又直接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张忆鸣老师作品
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里, 不仅有他的热情、心血,才华, 更有他的梦想、信仰、与沧海桑田后的生命沉淀。
”小时候,我梦想成为当众挥毫的书法家, 刚入行时,我也在乎过展会上的声名,但现在,我唯一珍重的只有一颗初心……”
这使我想起他微信头像中,正用的是自己写下的这两个朴拙又蕴含着无穷内涵的字。
张忆鸣老师作品
“作品一定代表我们的内心,无论是工稳精致,还是写意浪漫,都是你内心的显现。如果你此刻是专注的,你的作品一定是直接表述自己的……”
由于工作原因,使得他所处的环境不是那么的清净,似乎也为他训练那颗出淤泥不染的心,创造了天时、地利、人和……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的一部分,尤其篆刻,‘公稳印风’代表端庄,典雅。而我所属的师门,更是继承师祖王福庵先生(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素来低调、与世无争门风。”
张忆鸣老师作品:光寿无量
张忆鸣老师作品:放不下就提起来
“我的生活简单而规律,上班、写字,刻印,在家会访客、每天早晚两次打坐……十一年的食素, 也使我身体中动物的元素越来越少,心清净、平和……”
这一切,使得他的作品总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以散发着宁静力量的灵动禅韵,涤人心尘。
张忆鸣老师作品
“我在篆刻、写字时与打坐、听经时的状态差不多,专注,宁静而觉知,没有思绪万千,就是靠心灵最本来的元素在写、在刻……“
我想,那种状态正是灵感的汇聚、自性的流露, 是《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张忆鸣老师作品:应无所住
“您的梦想是什么?” 我很好奇,一个心灵趋近于返璞归真的人,是否还有什么期盼?
“我很幸运,让书法、篆刻在我的生命中从兴趣变成了专业,希望接下来,它还能变成护持佛教的桥梁。每当佛教界人士请我帮忙写牌匾、对联、抄经,我都欣喜奉行……”
当你在古寺中、飞檐下、梵音里,看到那从纯澈心中流出的翰墨苍苍,心,会不自觉地被那种平和之力所撼动……这,也或许正是他的初衷。
张忆鸣老师作品:同觉寺念佛堂牌匾
张忆鸣老师作品:江西无量寿寺楹联
除了用书法篆刻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心外,他还有一个愿望:
“我们通过带学生,交朋友,认识贤达,一起努力做传播正能量的事。度众生,我们作不到,但我们可以去影响、感染更多人,可以通过培训班、直播,将佛法的传播落在实处……包括临终关怀”
张忆鸣老师在同觉寺讲座
左:同觉寺方丈曙提法师
张忆鸣老师作品
好友,知名国画家郑荻溪先生如是说:
一件优秀的作品悬挂书斋堂久品不厌,其魅力何在?一为师古,二是融合,三达造化。这是我对少音兄艺术的整体印象,他深悟其道,无论书法篆刻,与古为徒的同时又搜索着符合自己心性与技法表现的诸多信息,从而融入到自己的作品里。少音兄还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常年素食与禅修更使自身和作品下毫无浮躁烟俗之气,呈现出超然物外之境。世人常说红尘修行,这是个时髦词,大多是开脱罢了,我想他是真正做到了,行为规范与佛法精髓无违。腹有诗书气自华,少音居士于做人,作书,治印,佛学都认真一丝不苟,相信必将有令人刮目之成! 张忆鸣老师作品: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曹全碑》秀逸典雅
属于技法型汉碑,用笔和结构相当完美精到
张忆鸣老师往期《曹全碑》课程
也广受同学们的好评
!!!
.
.
.
没有听到的同学别失望
因为
张忆鸣老师《曹全碑》专栏课程
即!将!开!课!
为你逐字讲解《曹全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