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轩,生于陕西岐山,现客居西安,修业于西泠印社鞠稚儒篆刻高级研修班。师从董扬先生。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骊山印社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篆刻》、《中国书法与篆刻》、《西安日报》等刊物,作品多次在全国展赛中获奖。 |
谦
谦
君
子
·
温
润
如
玉
——记杨轩的玉印艺术
熟悉杨轩是在蓝田汤峪,那时省书协骊山印社刚在刘星副社长位于汤峪的工作室开完理事会,我邀请几位要好去泡温泉,杨轩当时也在,便一起去了, 一池热汤、 一壶普洱 、一碟瓜子, 大家都很享受这种自由和放松, 悠闲的抒发着各自的艺术情怀,杨轩的谈吐及对艺术的感知让我刮目相看,从通俗到高雅,从写实到写意,从婉约到奔放……他总能用几句简短的语言告诉你是怎么回事,让听者顿时有茅塞顿开的快感。回到西安后我们的来往逐渐增多,杨轩是岐山人,岐山人受周文化的影响很深,讲规矩守礼数、敦厚淳朴是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杨轩便有这种周人的遗风, 因为他豪爽、率真的性格使他结交下不少真挚的朋友,朋友们有了好酒都会想起他,因为都知道他好这口儿。杨轩是我见过作篆刻最特别的一位,他以攻玉而逐渐名声鹊起,我奉杨轩为“陕西玉印第一人”是有原因的,因为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用的玉印是他刻的,现中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的玉印也是他刻的,还有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等,每当有慕名而来的新朋友,看到杨轩的篆书篆刻,都会激动不已,醉在其中。
杨轩首先是一位勤奋的人, 然后是一位用心的人,当他第一次带着自己刻的一批印章让我看时,我很吃惊,那清丽而俊秀,劲挺而舒张,淳朴而优雅的印风一下子吸引了我,听着他的介绍:“这些是玉印,这几颗是玛瑙印,这几枚是铜印……”时,我更惊讶了! 金石无言,精美的篆刻作品说明了一切……杨轩说他从小就喜欢书法与篆刻,并且为此一直在努力,即使在部队期间也从未停歇,因为这一特长,也使他在部队上屡次立功受奖,及至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他更加专注 篆刻艺术,杨轩是我见过为数不多的为篆刻用功用心并如痴如醉的人。在他不大的家里,专门开辟出一块不小的地方作为他的篆刻工作室,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是他刻好的印章和各种材质的印料,工作台上有一台现代化的雕刻机器,一旁是成堆的废弃刀头,杨轩告诉我,这些都是平时刻玉石玛瑙等硬料必须的工具,在过去,古人以原始的的工具和方法刻一方玉印,可能需要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皇帝用的传国玉玺就更费时费功了,但借助现代工具治玉印,从篆到刻只需两三天的时间即可完成,而最重要的是篆的过程,有人质疑借助现代工具刻出来的印不是手工治印是不对的。
人的一生,必定要有一份为之喜欢的事情,而把这件事情作为自己的事业,实在是幸福的事,杨轩每日以刀、石、笔、墨相伴,其乐融融。有人说,从事书法篆刻的人是寂寞的,我看未必,杨轩每日写篆刻印,取法秦汉,融汇贯通,再赋予自己的灵感,创作出古意盎然又兼具时代气息的佳作,那种满足,那种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那一点点寂寞的过程,特别是在当下,却成了一种奢侈,是难得的美时美刻呀! 篆刻是一个人的修为,人常说“书为心画”,篆刻也同样适用,印作就是篆刻者心迹的外露,率真恬淡、朴实自然是杨轩篆刻的最大特点,也是他人格的外在体现,每观杨轩印作亦或篆书作品,但见形式多样,或印屏、或扇面、或对联……无论何种形式,都是高洁古茂、妙趣横生,有时静若处子,有时动若脱兔,时而潺潺流水,时而疾风骤雨,静可闻兰香幽幽,动当见龙凤呈祥,此等皆源于其长年累月写篆临印,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 结合个人对儒、释、道的悟性, 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髓,积淀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基因。 付出总有回报, 杨轩现在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担任省书协骊山印社副秘书长、陕西省新闻书画家协会理事等职务, 今日之成绩都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努力的结果,我相信并期待杨轩的篆刻艺术事业更加美好!
(作者:王千钧)
董扬评杨轩治印
杨轩篆刻,多以玉质硬材呈现,其刀下之功力深厚,观其印便可知一斑。玉质之坚,难以琢磨。在古代凡玉石、翡翠、水晶、玛瑙金属之类均由专门工坊的印工制作,非一般人可轻易染指。明清流派印章就是因为印章材质的变化而出现的,据说当时文彭发现了花乳石,这种石头质地温润细腻,易于受刀,文字线条的表现力强,一经传开,文人们争先效仿。便出现了篆刻艺术风格样式的多元。史称流派印章。
当代印人不屑于硬质印材,因为硬质印材难于受刀,印人们的思想感情受限于此种材质,故多青睐于青田、寿山、昌化、巴林等石种。
杨轩不随时风,执着攻玉,其刀下翡翠、玛瑙、水晶之类,在杨轩刀下意犹削泥,游刃有余。其篆刻作品或朱或白各尽其态,多年来不因玉硬而移刀,不为时尚而迷惑抱朴守一,其印章在结字和线条的处理上,能够意道笔到,不拘不促,从容淡定,温润而闲雅。观其印清穆之气扑面而来。在当下工稳印中愈见风神,日臻佳境。
——乙未初冬于七米山房 董扬
汪运渠评杨轩治印
薛江南,余之老友也,日前赴柳州,广西柳州藏石家陈大卫先生赠余鸡血玉印章料三方,遂托薛氏背回陕西,余观之,色彩沉稳而艳丽。无奈硬度极大,硬度近7度,堪比花岗岩。就我所知,陕西印坛能刻此章料者,唯有篆刻家杨轩。
杨轩,号符斋,早年师法王福庵,上溯秦汉。2010年,剑走偏锋,专攻玉印。举凡翡翠、玛瑙、水晶、和田、红宝石等等硬度为7左右之硬玉皆纳于刀下,探索有成,实不易也。杨轩曾为余刻一螭纽翡翠小闲章,阳文,走王福庵工稳一路,线条圆润,结体匀称,典雅蕴藉,余甚喜之。近年,杨轩以鸟虫篆为本,借青铜器饕餮纹入印文,具秦人肃穆厉气,自成面目,为印坛鞠稚儒、董杨诸家称道。
杨轩正值盛年,以其之勤勉,印风成浑厚庄严之西北气象,来日可待也。
杨轩篆刻作品
▼
◆◇◆
◆◇◆
◆◇◆
◆◇◆
篆刻印章以刀作笔,但刀锋改变了笔锋,也塑造了笔锋,甚至有些笔法加工出来之后,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笔法”,甚至是创造性的笔法。那应该怎样在刻的过程中体现“书写性”呢?怎样做到笔画纤细如线刚劲如铁呢?
2017年7月11日 19:00
墨池学院特邀 杨轩老师
深入讲解细朱文印章刻制刀法
详情如下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咨询】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玉(微信:mochilupan)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