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军←

IMG_5647

王增军,男,字秋元,1960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中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北兰亭教授,河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创作以隶书、篆刻和篆书为主。

书法作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始获奖,其中,2011年获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2008年参加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2015年参加“翰墨承传”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51人临创邀请展,作品并被收藏。

著作出版:《中小学书法教师 隶书指导》(合著,中书协主编)。论文:《蚕头雁尾》《论隶书的书写性》。提出汉隶蚕头雁尾基本笔法说,以及书法的书写性对于行为能力的程度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书法传承中自身形成的文化体系、艺术理念、技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文化、思想和情感的承载提升的能力,特别是这种能力的品质要求才是其核心诉求。

精 神 的 蜂 房

——王增军隶书作品欣赏

文丨冉伟严

王增军的隶书,对于观者似乎是主动的吸引。这种主动仿佛“黑洞”一般吸引着你走近,吸引你沉潜,然后被一种非常浓重的气息包围。

这种气息是什么呢?是形而上的存在,是符号化的一种精神,而这正是越来越物质化的人类正在渐渐丢失而更加迫切渴求的一种东西。

IMG_5754

精神是非常抽象的,对于精神的表达与传递必须借助恰切的形式,王增军选择了隶书,在隶书的世界里搭建了“精神的蜂房”

隶书上承篆书遗脉,下开楷书之源,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隶书使中国的象形文字彻底从象形化走向抽象化、符号化。

IMG_5660

王增军将这种符号化的精神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走近他的隶书,高古之气扑面而来。那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之间,挥洒着可知可感的中国文化情调。那蚕头燕尾的一波三折,那方圆兼济的雄健妩媚,像极了中国京剧舞台上那个翩翩儒雅、古风浩荡的老生的踱步。一板一眼,一唱三叹,沉稳舒缓,“踱步”之间,已有千年浩荡的风雅传递出来,一种精神的内涵和文化的境界感染了你。

IMG_5760

隶书,求之方圆,却易死板。而王增军的隶书不然,虽高古儒雅却又通透玲珑,似拙却巧,寓巧于拙的自如运笔,铺写了一派天真意趣。

隶书正是美在这种变形与夸张。王增军自书座右铭:“去智守雌强其骨,含真抱朴染于仓”,每一字都值得细观,而细观每一字的确于凝重端庄之中品出了自然天真,真像个不修边幅,粗头乱服的草率童娃,一切仿佛随心随性而来。你以为用笔该挥洒之时,他却收了,收得出乎意料,收得稚趣盎然,于是,你禁不住哑然失笑在这心随意趣的布局里。或者,你以为应当紧凑时,他却大开其隙,游刃有余的空间感,让你自由地呼吸到墨与世界谐和的馨香。所以,王增军这种隶书书写的是生活的大幽默、大意趣。

IMG_6225

更喜看那幅《大风歌》,字落在纸上却不是静止的,有一种气韵悄悄地流动着,流动着,或刚或柔,或明或晦,或简或繁,似乎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在这幅作品里,我看见的不是字,是风起云涌,是沉思中的凝眸,是酒酣后的歌吟。司汤达说:“是其他艺术教会了我写作的艺术”。书法艺术产生于非书法。再看那个“飞”字,明明是旗帜飞扬的姿态,是一种精神特质游动的姿态。

此时,想起了庄子《逍遥游》里的鲲鹏?想起到了“易经”的辩证?儒学的“中庸”?或者其它的什么?由此说来,可以主动地传递出一种精神的存在,而又让这种精神吸引了你,是因为这座“精神蜂房”传承了久远而深厚的中华历史文脉。

微信图片_20170531093204

3

IMG_5661

IMG_5765

IMG_6226

IMG_6228

IMG_6227

微信图片_20170522141110

6月11日 10:00

冯错 特邀 当代隶书大家王增军老师

联合执教

《汉隶解析——以张迁碑为例》

倒计时 3 天

王增军 冯错

※ 第一节1元试听 ※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真草篆隶行60余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