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被称为有福之州,而三坊七巷就位于整个城市的中轴线,占地4.4公顷,被称为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中国近代历史名人的孕育地。自唐代至清末曾出过2位状元、2位榜眼、161位举人。

近代名人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陈衍、林旭、林长民、林觉民等都出自这里。可以说,中国近代史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三坊七巷的影子。

林则徐书法与书如其人
林公武

林则徐不但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位政治家、思想家、民族英雄、“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而且也是一位精通书法,造诣很高的书法名家,在近代书法史上也颇著名声与得到好评。他生前创作了数量可观的作品,从现存的书作并据其日记、信札以及他人记载的文字中,可知林则徐书法已为时人所称誉,求书者接踵而来。

1

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号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外祖、次男及三个女婿均住三坊七巷;常游光禄吟台。故居在文藻北路,处于”三坊七巷”的周边,说他的故居在“三坊七巷”并不准确;然而,说林则徐是“三坊七巷”走出来的历史名人.或说他出自“三坊七巷”则未尝不可。

2林则徐出生地(福建福州左营司巷(现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19号))

3

4

5已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很好的保护了起来的五凤来翔,此墓为合葬墓,葬林宾日夫妇、林则徐夫妇、林沛霖夫妇六人。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北郊马鞍山村金狮山麓)

李元度在《国朝先正事略》第二十五卷《林文忠公事略》言及他在塞外“求题咏者,虽踵接不暇应也。至是始得肆意,远近争宝之。伊犁为塞外大都会,不数月缣楮一空。公手迹遍冰天雪海中矣。”林则徐道光二十二年六月于西安致刘建韶信说“而日来纸帧便面堆积几案”。二十七年五月致刘信中又提及写字事:“弟沿途补还陕省笔墨之债不下百数十处,而尚未能扫数就清”。当代著名史学家来新夏先生(也是林则徐的研究专家,著有《林则徐年谱新编》)在《林则徐书札手迹选前言》指出:“这样一批钜量的手札,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史源,也是精美可玩的艺术品。它具有文物与史料的双重价值。”“这些藏札的遗存应视作书法宝库中的藏品。”

6

7

8

9

林则徐故居,又名“云左山房”,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鼓西街道文北路(文藻山),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是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于道光初年购置,内含主座三进,东西各两进,由“七十二峰楼”(林则徐藏书楼)、“揖斗楼”等组成。林则徐为其父母丁忧守制、回乡探亲以及晚年养病时居住于此。

1948年,一场洪水摧毁了林则徐故居大部分建筑;1961年,林则徐故居被公布为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林则徐故居第一期修复工程“七十二峰楼”竣工;2013年,作为“林则徐宅与祠”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七十二峰楼”被辟为“林则徐文献馆”;2015年8月,“林则徐文献馆”正式启用,林则徐故居二期修缮工程开工。

上图为正在修复中的“云左山房”内景。

近数十年来,随着书法艺术的复兴,人们对书法的爱好、研究、收藏也日渐广泛与深入。林则徐书法在不少博物馆、收藏家及各类刊物的不断披露、介绍,尤其几部重要的书法专辑,如《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中国书法全集》等刊载了林则徐书迹。由国家文物局主管、文物出版社主办的向国内外发行的、唯一专刊古代书法作品的《书法丛刊》,更是经常刊发林则徐的书法作品。他们都将林则徐位于古代书法名家之列。而在收藏界、拍卖界(老方炮注:近年拍场上几乎未有出现林则徐书法的真迹,其主要作品,多为图书馆、博物院、博物馆(包含林则徐纪念馆)或其后人珍藏,或是散落在私人藏家手上,市场上流通的极为稀少,从而更显出林则徐书法的稀缺与珍贵。),林则徐的书作尤被视为珍品,成为竞拍之物,价格一再飙升。从中显示了林则徐书法的地位与价值。

10

11

12

13

林则徐纪念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位于在鼓楼区澳门路16号,就在三坊七巷附近,过去很方便。 进入林则徐纪念馆,屏墙左右两边的石拱门上,横额分别为“中宗宗衮”及“左海伟人”。

祠门外围屏墙内壁有浮雕虎门销烟图,大门上额刻着“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 仪门厅后有石道可以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御碑亭的北边为树德堂,里面有林则徐坐像。

树德堂的西面为南北花厅,厅的西面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等。 全馆为古典式园林建筑,现如今,堂、厅、楼均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分林则徐生平事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手迹等部分。

14

15


林则徐书法艺术源流与造诣

(一)清朝中期书风

康雍之世,专仿香光(董其昌);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赵孟頫);率更(欧阳询)贵盛嘉道之间。康熙重董,乾隆尊赵,帖学风行。乾隆是一个对书法十分爱好的皇帝,特别喜好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在宫内大量收藏历代名家墨迹和佳帖,并汇刻《三希堂法帖》,收自魏晋至明代135位书家的340件作品及200多种题跋,还刻有3种唐摹《兰亭序》。私家也大加仿效,如成亲王刻《诒晋斋帖》,梁清标刻《秋碧堂法书》等等,帖学之风盛行。时有号称四大书家:翁方纲(1733-1818,官至内阁大学士,擅长楷行,法度严谨)、刘墉(1719-1804,官至东阁大学士,擅小中楷,取法董其昌,兼师颜、苏,用墨厚重)、成亲王(1752-1823,乾隆第十一子,精工欧楷赵书)、铁保(1752-1824,满族,官吏部尚书等职,尚帖学,擅行草),皆擅长帖学。

16林则徐 衙斋杂录之二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藏)

书法取士始于唐代。读书应试,写好字是关键的基本功。封建时代任何文书均靠手写进行传递。清朝科举,考生必须写一手字形方正、点画光洁、结体匀称、排列整齐的“乌、方、光”字体,即称为馆阁体。基本以赵孟頫为形体,唐楷崇欧、颜体,小楷多以《灵飞经》为范本。馆阁体书法至清道光及其后,已成为士子必修之课,何绍基以亲身所见,特别指出“江浙儒雅之邦,此风尤盛”。康熙、乾隆均长于书法,“上有所好,下必甚矣”。这就直接影响考官的取向偏重书法取人。“苟不工书,虽有孔、墨之才,不能位列清显,况敢问卿相?”与林则徐有深交的龚自珍就因为在殿试、朝考对策中被认为书法不工整而未列优等,无法入翰林院。

(二)林则徐书法的门径

为适应科举的应考书法,及传统的习字规范,林则徐的书法入门途径,也是以唐楷欧、颜、柳三体为范,史书载“具体欧阳”,同年程恩泽诗云“书自颜柳入”。从现存的书迹中,如《曾母陈太宜人九十寿序》,是十分标准的欧体,而所写的《朱夫子治家格言》,则融汇了欧、柳形体。他在跋《沈毅斋墨迹》,针对一些人觉得书学唐楷,仅懂得间架分布,流入规规矩矩,而不会书写洒脱飘逸的魏晋行草,认为说的似乎对,但“初学临摹,辄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钟张羲献,是犹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卧必矣。”强调学字的基本功和正确方法还是应从楷书入手。“楷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如人一样,站立都不能稳,怎能行走与奔跑呢?

17林则徐 楷书中堂 纸本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藏,卢金钊摄)

林则徐还临写过《王居士砖塔铭》,而此碑书体兼具欧、褚之长,楷法精妙,体势俊逸。梁章钜认为“少穆最工作小楷”。从几封书信和诗稿所书写的小楷看,林则徐于晋二王小楷、唐《灵飞经》下过苦功。其诗稿所书之形体与运笔,更多体现了王献之《洛神十三行帖》风韵,又兼具赵孟頫、文征明小楷(在致郑夫人、林拱枢家书中有言“文征明小楷千字文最可学”)得温雅清秀之势。欧阳修云:“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以小楷为难。”林则徐的书法功力是十分厚实而又专精。

18林则徐 楷书佛经册页之一 泥金绢本
(浙江省图书馆藏)

时风所趋。在清朝中期之前,书法风气流于赵、董,在朝中,以书法著称于世的人物如张照、清四家、梁同书、王文治(与刘墉并列,称为“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无一不浸染赵孟頫、董其昌流风。林则徐所书写的楹联与条幅的字体,细品析解,隐约着赵、董影子。如为范川书“片云占断六桥春”、为景崇书“思翁云宋四大家皆学颜”中堂(见《林则徐翰墨》第11、12页)等在结体、运笔、行气上似取法董其昌。

用心帖学。到了乾嘉之际,书学形成帖学与碑学并存与转换期。帖学主要指宋元以来形成的崇尚与取法二王及属于二王的唐宋诸大家的书风。碑学指崇尚与取法汉魏、南北朝碑刻风气。林则徐书法的根基与取向在帖学,基本在帖学范围内广取博收。

19林则徐 佛经册页之二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藏)

刻苦勤奋,无日不书写。林则徐在书法所下的功夫和书法创作,倾注了一生心血与精力。无论从政、或钦差使粤、或战事、或削职、或赴戍旅途、或流放塞外、或抱病,都未中断写字,而且认真创作,一丝不苟。这可以从他所留存的书作与日记、书札中查证的。如道光二十六年十一月致郑祖琛信云:“日来力疾濡毫,勉书墓表一通,复视之自嫌其劣,则又重书一通,冀可上石,而谛视仍如故。此则手腕钝,所谓欲换凡骨无金丹耳。”在《日记》时常记有“书条幅、联对数十事”、“为陶宫保之太翁书墓志铭,又书联对、挂屏,至夜三鼓始罢。”(1834年10月20日)、“竟日作字”、“书联对二十余副”。1840年被革职期间的11月1日至12月6日《日记》记载大都作字,或全日、或晨或上下午。1842年9月20日——9月25日在抵兰州途中也作字不断。

20林则徐 楷书对联 花卉笺纸
(福建博物院藏,卢金钊摄)

(三)林则徐书法的造诣

评价林则徐书法的造诣,除了书法作品之外,还必须结合其书论(书法创作审美意识)加以分析。

林则徐的书法功力十分深厚与坚实。这得力于他精熟唐楷诸名家,尤其着力于欧、柳、砖塔铭、晋人小楷。其楷书时有欧阳(询)面、柳(公权)笔、苏(东坡)味。如“披均居”横额、“娱亲教子”楷书联、“海纳壁立”楷行联。

21林则徐 行书扇面 洒金纸本
(浙江省图书馆藏)

林则徐有开拓的视野与博约的识见。他的书法艺术并不固守唐楷,而能融汇晋唐,出入苏轼、米芾、赵孟頫、鲜于枢、董其昌,运以己意。他认为对书法各家各体要互为吸取,取长补短,方能受益。在致郭伯荫札云:“有刚柔相济之道,取《皇甫碑》、《灵飞经》二种帖,每日早晚更端临写,则风神可以两得,不至偏于一边,未得其利先入其弊也。”林则徐书法最能体现其个性与风格的,应是他的行书,写得精妙,渗透韵味,雅逸温润,神融笔畅。能集晋人之精微,具唐人之法度,取灵飞经之流丽,得东坡之厚重,法南宫之率真,崇赵、董之疏朗。这与他所尊崇的“书法博采诸家,运以己意,骎骎入古,奕奕有神,自系向来本色”。

22林则徐 行书信札(家书)之一 纸本(浙江省博物馆藏)

林则徐书法中的精品是他所写的对联、信札、扇面和条幅。写得通灵沉着,端庄流丽,精彩奕奕,充分凸现了他的书法创作的审美观:“笔力尚须求其秀挺,墨气尚须求其鲜润,此亦惟于腕下作功夫,无他谬巧也。盖笔提得起有操纵,向背有起伏顿挫,则体直而无不挺,神现而不无秀。秀则不滞,挺则不俗,而墨气之鲜润即随之矣。”林则徐虽然走的是帖学之路,但他对碑学也有深刻识见与肯定。在致梁章钜信中指出:“朱竹垞、汤西崖皆有别调,而朱竹垞之隶尤古。”“钱竹汀正书亦从秦汉金石中出,不得以八法绳之。若篆隶,则桂末谷、钱献之、黄小松、洪稚存、孙渊如皆可树一帜,而吾乡伊墨卿之隶则尤杰出。”

23林则徐 家书之二

书法特点:严谨端庄、遒劲刚烈、清秀疏朗、鲜润飞彩。求字字之用笔精到,求线条之变化多姿,求行气之连贯顾盼,求终篇之首尾呼应。

“字外功夫”。苏轼有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清末学者杨守敬也认为:“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林则徐一生勤奋读书,自幼嗜书,博闻强记。他曾说“若不读书,岂不虚度日力”。当流放新疆时,乃以七辆大车载书随读。他藏书楼号为“七十二峰楼”,藏书房为“云左山房”,共藏书1708种。正是有博学的才识,滋养了林则徐书法呈现出古雅温润,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24林则徐 家书之三

林则徐所处的时期,正是书风转换期。由于地下文物的大量出土,加之阮元、包世臣的大力倡导,以及邓石如、伊秉绶的异军突起,碑学进入了统领书坛的地位,帖学渐趋衰落。林则徐在传承帖学这一流派中作出了不懈努力,以精湛的书艺,超凡脱俗,名重书史,堪称清中晚期集帖学之一大名家。尤其在160年间,无论其生前身后,他的书艺日显出其魅力与生命力,成为中国书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这就是林则徐书法艺术的价值所在。

25林则徐 行书纨扇(贺新郎)(南京博物院藏)


林则徐书法是人品与书品和谐的典范

(一)人品与书品

无论读书、写字,实际上都会涉及到如何做人,即人品问题。

书如其人,把书品定位在人品之中,把人品位于书品之上。西方对艺术的品评是以美学观点来评判,中国传统是以人的道德品行优劣来评判其艺术造诣的,这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的道德行为容易确认,但艺术的形象难以评判此人是正人君子还是小人奸贼?所以这种以人品来定位书品并不单纯于道德操行的准则,也包含一种对艺术的审美价值、境界高低的认识,此中也包含学识的深浅、功底的厚薄。“书如其人”,这是从广义上讲,而并非一见其字,就能知道此人何许人也。

26林则徐 行书信札(致刘齐衔)之一 纸本
(私人收藏,张子固摄)

清末学者、美学家刘熙载在其《书概》说:“写字者,写志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是一门艺术,艺术最能反映个性。书如其人是有道理的。唐颜真卿为官刚正不阿,威武不屈,李希烈反,毅然前往传喻,而被杀害。欧阳修称:“颜公忠臣烈子、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是一位具有反叛性格、不满现实的文人,所以其字与当时流行书风相悖,被誉为“乱石铺街体”。明项穆则言:“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唐大书家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被历代引为论书的经典名言。

27林则徐 致刘齐衔之二
(私人收藏)

林则徐也极重人品在书法中的体现,多次在题跋前人墨迹中述及。如《书强忠烈公遗墨后》云“自非浩然之气,集义之功,真积有素,其流露于毫翰间者,能如是其昭融哉?”跋《刘文清手札后》云:“松雪谓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余于此卷亦云。”对抗金爱国英雄岳飞之精忠报国高尚风范与气势磅礴书法更是敬仰有加,于《岳忠武王墨迹》跋云:“观其潇洒生动,翰逸神超,想见王之英灵昭铄寰宇,七百年来犹凛凛有生气,不第于点画分布间求之也。”对书法的高度人性化,正反映了书法的实用性及其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人们把书法与人生价值观、人生的真善美融于须臾不离人类社会生活之中,从而激起人们对书法美的欣赏、善的追求、真的渴望。

28林则徐 致刘齐衔之三
(私人收藏)

(二)书如其人在林则徐身上得到完美体现

林则徐一生勤奋,严谨认真,气节凛然,清廉爱民,性格刚烈,不畏艰险,为正义事业赴汤蹈火,置个人祸福荣辱于度外。真正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的立身处世、操行道德完全融入其书法之中,作书一丝不苟,严谨端庄,无论楷行,大字小字,书信文稿皆全神贯注,柔和寓刚。当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韩天衡在观赏了林则徐临写晋人的一幅扇面后,题云:“晋人书尚超脱,而林公临出则多豪迈刚烈之气,字如其人的为箴言。”

29林则徐 行书条屏之一、二 纸本(福建博物院藏,卢金钊摄)

30林则徐 条屏之三、四

林则徐不涉时趋,不泥古守旧,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事物,为近代开风气者。他的这一思想态度也很好地反映在对书法创作的理念与方法上。他能兼容并包、博采各家各派之长,入古出新。他的行书洒脱豪迈,畅快自如。他在跋鲜于枢草书时指出书法须“使转从心,变化在手”,并多次语重心长告诫拘谨作书者,“第拘拘作楷,恐不能畅所欲言,后望随意挥洒为嘱”。“不如侧理斜行,兴之所到,淋漓作草,直如促膝纵谭之无拘束,更足拓我心胸”。书如其人,人书为一,见其人则知其书,赏其书则知其人,人品与书品在林则徐身上得到完美、和谐相一致的体现。

31林则徐 行书诗笺之一 纸本
(上海图书馆藏)

32诗笺之二

(文:林公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