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看图王

2

《伏生授经图》

文 / 郑秋兰 读画 / 泰山

在中国山西中部,有一座叫祁县的小城,大名鼎鼎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都坐落于此。我们无法去捕捉当年乔致庸等商界巨子是怎样的摆弄历史的风云,但在另一个文化人笔下,我们却仿佛可以听到它的呼吸声。他就是王维。

王维这位唐代的“诗佛”,人们认识到的,更多是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诗意柔情,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实则,王维除了诗歌极高造诣,其绘画水平亦达开宗立派之地位。他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中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接受了王维的影响。而其中一副《伏生授经图》,在漫长历史洗涤下,也被慢慢放大开来。

在这幅画上,一位老先生赤裸肩背,坐于蒲团上,右手持卷,左手指点,正在聚精会神地讲述着《尚书》,尽管须眉皆白,但精神矍铄。这位白髯老者就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伏生,他与《尚书》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

伏生是孔子学生的后代。相传,他十岁就拜师学习,研读《尚书》等经书。由于《尚书》艰涩难懂,他为了能深入读懂,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头屋子里,还在身上缠上一条大绳,每读一遍《尚书》就在绳子上面打上一个结扣。不久后,八十尺场的大绳就打满了结扣。在这样的刻苦努力下,伏生终于成为了一个“掌通古今”的经学家。秦朝初年,伏生被授予经儒学博士(官名)。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13年,始皇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开始了被后世诟病的“焚书坑儒”。在焚书的熊熊大火中,先秦时期的无数珍贵文献典籍被付之一炬,几乎荡然无存。之后又有众多儒生遭到迫害,被残忍地活埋。就在这危急关头,伏生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偷偷将《尚书》等经书藏在夹壁墙内,随后逃往异乡。

这一逃亡就是好几年,直到公元前206年,刘邦推翻秦朝,平定天下,伏生这才得以返回家乡。回家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被他藏起来的《尚书》等经书。然而,令他伤心的是,所藏经书由于雨水的浸泡和虫子的蚕食而损毁近半,《尚书》只剩下二十八篇。痛惜之余,伏生凭着自己的记忆,把残书一一整理好,71然后,开始聚徒讲授。

正当此时,西汉的建立者刘邦提出“以文治天下”。朝廷开始大力搜集以前散失的古代文献典籍,并找到了伏生。此时的伏生已经九十有余,行动颇为不便,不能上京传播。因此,皇帝派太常掌故晁错前去拜师学习。

由于伏生年迈体衰,口齿不清,于是,在授经的过程中,他让他的女儿羲娥转述给晁错,晁错再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将伏生所传授的二十八篇《尚书》记录下来。隶书在当时是通行的字体,便于认识,因此汉代隶书被称为“今文”,晁错所记录的《尚书》便被称为《今文尚书》。

因此,作为秦后第一个传授《尚书》的人,伏生在《尚书》传播史上占据始祖地位,西汉一代的学者全都出自他的门下。而王维这幅画所描绘的正是他授经时的场景,在历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微信图片_20170601095027

3

4

5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