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大东,名齐,号启明、夷窠,蓬莱籍,1973年生于山东烟台。被称为七十年代书家,当初由不得自己选择。曾经在中国美院读书,现在在中国美院教书。1991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2002年起,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攻读书法方向硕士、博士,导师王冬龄、朱青生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1990年代开始参加过一些展览和大赛,得过不痛不痒的奖励,觉今是而昨非。参与当代艺术。最早学画,以后还会画。觉得艺术史最有挑战性,厌恶假国学。1995年开始参与摇滚乐活动,现在是与人乐队主唱,出过两张专辑,不定期演出。喜欢交朋友,笑骂由人。
书法篆刻作品
1993年 中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4年 中国第三届篆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5年 中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5年 西泠印社第三届全国篆刻评选;杭州浙江省博物馆
1999年 中国第四届篆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9年 西泠印社第四届全国篆刻评选;杭州世贸中心
2002年 第一届70年代书家全国提名展;苏州市吴作人艺术馆
2003年 第一届流行书风书法篆刻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3年 第二届70年代书家全国提名展;福建长汀
2004年 中国第五届篆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5年 第三届流行书风书法篆刻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5年 中国当代首届草书艺术大展;杭州西湖美术馆
2006年 第三届70年代书家全国提名展;山东枣庄市博物
2007年 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7年 第四届70年代书家全国提名展;广东开平市潭江半岛酒店
2009年 当代情境书法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10年 第五届70年代书家全国提名展;江苏昆山
2012年 浙江青年十家书法展;杭州博艺空间
2012年 “花影”书画四人展;福建厦门
2013年 “借东风”书法个展;广东东莞
2014年“相生”书法个展;杭州留青美术馆
2014年“相形”鲁大东、金心明书画联展;杭州留青美术馆
2015年 放怀湖山:西湖书社首届书法展;杭州浙江美术馆
现代艺术作品
1995年 国际现代书法双年展;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陈列馆
2003年 第一届第二层皮音乐节;杭州灵隐路
2003年 第二届第二层皮音乐节;杭州灵隐路
2004年“丢失ing ,没lost”现代艺术展;杭州Loft49
2005年“书•非书”国际现代书法展;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6年“黄盒子•青浦”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展;上海青浦
2006年 平安夜书法现场;杭州恒庐美术馆
2007年“开Fun”台北现代书法大展;台北市美术馆
2007年“归零”上海红庙现代艺术展;上海虹庙画廊
2007年“出轨”合肥现代艺术展;安徽合肥
2008年“四季”跨媒体艺术节;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2008年 中法文化之春(Croisements):“彳从亍”—鲁大东与林琴心的当代书法展;上海1918艺术空间
2008年 上海电子媒体节“河流体”电子音乐会 上海 张家浜
2010年 “众妙之门”—鲁大东艺术展;德国Waldshut- Tiengen
2011年Millenium Biennale Reino de Granada(Contemporary Art and Heritage 2011),西班牙Granada
2012年“四海内外”——中国新锐艺术作品展;德国SAP
2012年“大声展”; 北京798
2013年 “弯音”艺术展;杭州想象力学实验室
2013年 “密集”音乐节;杭州
2013年 深圳水墨双年展;广东深圳
2015年 后传统起源;尤伦斯现代艺术中心;北京
![1]()
懿 | 访 谈
Q:在您大学毕业之后,有没有在职业规划中做一些选择,有没有对未来迷茫过?
A:你这个题目问的实际上是两种方向,一种方向是你做这种职业是怎么想的,第二个是对毕业之后的打算,其实这两个部分是矛盾的,比如说我现在这样一个多身份,其实就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或者说现在这个制度所造成的。你是(有)一个职业,你可以做别的事情,你有一份职业和没有是很不一样的。但你要在西方的话,比方说,我在艺术学院里读书,我毕业以后要去找一份工作的话,那么就是我做设计类的,或者是想要在艺术机构里面做一份工作,但你做那个工作和做艺术家是矛盾的。就是说,如果你想要做一个职业艺术家的话,就等于说你自动放弃了工作,不再需要职业规划,这个是正常社会里面可以这样做的行为。因为如果我们有一个健全的经纪人制度的话,(想)做一个职业艺术家,在学校里做好了准备,将来去从业做职业艺术家,然后所有经济部分交给经纪人去做,或者是交给画廊来操作,我卖我的作品,靠这个谋生。
其实不管中国还是国外,职业艺术家想要谋生的话都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中国出现了体制这样的问题,很多职业艺术家不单单做职业艺术家,它本身还有另外的一份职业,这份职业可能和他的艺术没有什么关系,比如说你做老师,你的职业是教师而不是艺术家,属于两个不同的门类吧。比如说我去唱歌,在中国有两类的歌手,像我们这种属于业余歌手,就是你自己有一份职业,然后靠职业去养你音乐的爱好,但是还有很多做摇滚(里面)的叫死磕的,不去找工作,就靠音乐为生,这些人生活也很困难,唱片工业的不景气,没有人去卖唱片赚钱了。你说乐手算不算一种职业,在中国当代社会里面很多人不承认这是一种职业,做教师可能是比较正经的,但是你做职业艺术家,过年回家长辈问你是干什么工作的,说是做艺术家的,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实际上等于没工作嘛,对很多人来说这不是职业,这就是个问题。其实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你做什么时期,并不是做给自己看的,很多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你说的职业规划,我们是艺术院校,最后还要搞一个职业的培训,是很矛盾的一件事情,你学纯艺术的,最后目的不就是做艺术家么。我那时候毕业根本没考虑要去工作,所以这些身份可以随时放弃,也能再去找别的东西。像王冬龄老师做的现代书法研究中心,招研究生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个书法家,不要毕业之后只能做书法,就是要求你有一个综合的艺术素养,可以以书法或文字为手段,在你做相关的工作也好,这样的话也有点准备,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想法去选择工作的话也不可能,而且靠文化消费的市场本身是不完善的,都是有风险的。
![2]()
Q:当下的书法不只是传统的书写形式,还涉及到影像、观念、行为等,对当下书法的发展和探索,您有什么新的方向或新的认知。
A:书法发展到现在这种程度其实很有意思,它是完全按照自己方式发展的,比如说书法家有书法家协会,画家有个美术家协会,通过这个获得一定的利益,它本身是有自己的发展方向的。我们再提书法要不要进入当代这个问题,对于很多当代艺术家来说,这已经不是问题,不需要去讨论了,因为书法需不需要进入当代,已经是个伪命题了。像美院的邱志杰老师他说不是中国书法要不要融入当代艺术,因为书法是比较高的一门艺术,应该是当代艺术怎么进入书法,他说的极端了点,但这也是个描述方式把。我们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的中国艺术家想要融入世界,觉得我们文化上落后了,我们要改变,所以很多东西要当代画要现代化。
现在这种情况就是所有的艺术精神都已经出现了,书法想要借鉴什么东西,想要拿过来去用也可以,当代艺术想要用书法也可以。书法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和当代艺术本身是一个平等关系,相互的学习,相互帮助的一个关系,所以已经不是要不要进入了。其实中国画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创作的一个东西,不一定就要把它做成卷轴的中国画,或者一个书法的手绢,各种形式都可以试,都可以叫书法或中国画。不一定要说它是当代的什么东西,只不过是书法或中国画通过影像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去拍一个画家画这张画,其实就拓宽了中国画的一个方式,就是说他在绘画的过程本身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不是展览里面一张画就是一张画。我们只是在说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本身可以通过影像或其他东西记录,其实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讨论现代、经典,它们已经不是对立的东西了。中国书法要不要走向现代,其实对于很多观念比较陈旧的人,知识结构不更新的人来说才回去思考(这个)问题,说书法要不要走向现代,这对于很多艺术家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
![3]()
Q:书写可以说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同时也有太多的兴趣充实您的生活,如何支配这些的时间?
A:这些东西支配不了,有一搭没一搭的,像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没有大计划,有的时候会安排一些事情,但实际上都是在赶,今天忙这个明天忙那个,不断有新的事情加进来,所以,所谓的只是随缘而已,可能将来老了会安排一下躲到一个地方只干一件事情,现在已经被各种事情赶着走了,所以也不考虑要不要支配这些时间了。年轻的时候会有很多爱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都放下,有些部分把它结个项,在这里面完成一下,以后就不再做了。做每一件事情其实都是一个书写状态,书写生活的每一个部分,点点滴滴,都是有一个开始到一个结束,完整的形态去完成它,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想写字一样,一笔一划,有一定的规则,有一定的顺序,就可以了。
![4]()
Q:针对大懿文化的传播特性,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欣赏现代书法?
A:现代书法欣赏问题,实际上是现代艺术欣赏的问题。其实就一个窍门,当代的展览,艺术家在场本身是很重要的,以前,传统的书法展或者绘画展,艺术家把作品一挂,这就和艺术家没有关系了,让观众来欣赏和理解,当代艺术展里面,艺术家需要给作品一个解释,包括工具材料、运作方式。很多艺术是偏向于观念性的东西,这种观念性的东西如果不给它一个上下文,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个东西,所以这个需要艺术家个观众的一个沟通交流。比如说现在大懿文化在做的这个工作,其实是在艺术家做作品的时候,要记录一下他创作的过程,然后这件作品才能和艺术家真正联合起来。一个当代的作品,你要给他解释,这是什么东西,里面的观念是什么,然后让别人去做评判。比如说我用颜真卿的字体写一个王羲之的(兰亭序),那么别人必须有几个知识储备,第一知道兰亭序是什么,第二知道颜真卿的风格,第三个才知道这个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去做,这其实就是所谓的消解,目的就是为了消解它所谓的严肃性和经典性,用的所有元素都是经典的,实际上实在消解这个经典元素,那就需要我作品追加一个这样的解释,可能别人就会理解的更多一点。其实我们说欣赏者的话,在推广一些艺术信息或者鉴赏的时候,也是为所有的观众做一个知识的储备,有了知识储备再去看这些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对他的收藏进行一些安排。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