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结庐蓄药,斗百草
端午节是古人最看中的夏季节日,有着许多的民俗活动。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戴香囊之外,古人还会玩一种“斗百草”的游戏。唐代风俗志《岁华纪丽》中记载:
“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
在《红楼梦》中也有端午节“斗百草”的情节,香菱、芳官等人“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丛堆中斗草”。
斗百草、又称斗草、斗花起源甚早。周代《诗经》中就有儿童用车前子草斗草嬉戏的歌谣。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汉人申培注曰:“《芣苢》,童儿斗草嬉戏歌谣之词赋也”。芣苢既车前子草,因其韧性十足,是诸多“可斗之草”的代表。
南北朝时期,斗百草已经成为了端午节的民俗之一,据梁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云:
“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斗百草之所以受欢迎
与古人端午采药有关
端午正值春夏交替之时,空气潮湿,瘟瘴易发。由于古人没有现代防疫知识,遂把热天的各种疾患视为是“邪气”。
因此,端午节时古人会外出采药,来制作“驱邪辟瘟”之物。端午是各种草药的生长最为茂盛之时,古人认为这天采的草药最为灵验,民谚有:
“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药”。
在采集百草过程中,娱乐式的斗草游戏,也很自然地流行起来。
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中记载:“竞采百药,谓百草以蠲除毒气,故世有斗草之戏”。端午所采草药中,最常见的即艾草和菖蒲。
古人把艾草菖蒲编为人形,钉于门上,靠艾草与菖蒲挥发的“药气”驱邪辟瘟。
端午节外出采药,收获之余,人们就把各自采集的药草拿出来斗上一斗。
最热衷斗草游戏的是儿童和妇女,白居易《观儿戏》诗云:
“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
自先秦开始斗草之戏的形式很多,可概括分为“文斗”与“武斗”两种。
▽武 斗
武斗比较简单,主要是看谁找的草比较有韧性。让两草(或花茎)交叉两人各捏草的两头,用力拉扯,直至一草被拉断为止,草不断的一方为胜。
▽文 斗
文斗,实际上是一种植物知识比赛。就是去找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看谁找到的品种最多,还要说出花草的名称。
古代女子们为了增添输赢的刺激性,还会用头上的宝钗作为赌注。
唐代郑谷《采桑》诗中描述了这一情景:“何如斗百草,赌取凤凰钗”。李白的《清平乐》中也有“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
唐代的京城长安,妇女们还流行一种簪花于鬓发的斗花比赛。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
“长安士女,春时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
每当春日盛开之时,她们插花满头,夸富斗艳,美不胜收。
民间男女还借斗花的机会,自由交往,选择心目中的情人。
敦煌歌辞《斗百草》的中有描写斗花定终身的句子“欲摘问旁人,两两相捻取”,两两相捻取,既是暗谓成双配对,结为秦晋之好。
在“文斗”中还有一种类似对对子的形式,互对花草之名。敦煌歌辞《斗百草》中的“有情离合花,无风独摇草”,就是“离合花”对应“独摇草”。
在《红楼梦》中香菱、芳官玩的斗草游戏就属于这种形式:
大家采了些花草来兜着,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
在享受自然带来的娱乐的同时,也有几分人文趣味。
如今,人们与草木之间的关系,远不像古人那样亲密。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虽不能像古人那样“斗百草”,但可以利用芳香的植物制作驱蚊辟秽的香囊。
随身佩戴,让周身沐浴在草木的香气中,与植物更亲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