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猛 山东淄博人。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硕士。
作品入“中原水城杯”全国册页大展、“观音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麦华三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四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聚君堂杯”全国书画精品展、“正山堂杯”第二届全国楹联书法大赛、孔孟之乡汉碑行·全国隶书展、第三届“牡丹奖”山东省书法篆刻作品展、山东省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山东省第八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十届刻字艺术作品展、“巴山夜雨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获纪念少林寺建寺1520周年书画展特等奖、“文化中国·森茂杯”全国书法展优秀奖、第四届“江源杯”青海湖书法大赛银奖、济宁市第六届青年展最高奖、湖北省第十届“楚风杯”大学生书法大赛二等奖、第二届山东省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二等奖。曾任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讲解员,2015年6月在曲阜书法馆举办书法作品展。作品曾刊登在《书法家》等艺术杂志,并被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
临池窥见
一、笔法模拟
赵孟頫在《定武兰亭》本所作的《兰亭十三跋》中有两跋中谈到用笔,对后人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其中第六跋云:“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其中第七跋云:“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赵孟頫对“古人笔法”的推重。
古人碑帖用笔丰富,提按顿挫,绞转翻转,使得作品变化丰富而又和谐统一。今人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要继承古人笔法又要有变化,传承有法,古为己用。历观前贤,每位书家的用笔都不相同,但是都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创新。简单的拿帖学来说,以“二王”为道统的行草书,直至唐代颜真卿与孙过庭,宋代苏东坡与米芾,元代赵孟頫,明清董其昌与王铎。都是在“二王”笔法的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过程,最后形成了书家不同的笔法特征。
东汉蔡邕在《九势》中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肌肤就是线条美的形式感觉。一般而言,下笔有力,线条就美,就有丰富的肌肤内涵。细观孙过庭《书谱》,侧锋运用自如、爽利,与中锋结合默契,中锋和侧锋构成对比和反差。侧锋取妍,妍美飘逸;中锋取质,厚实含蓄。侧锋写得较重,入笔侧尖,但不是主流,主流是中锋。常见撇画侧锋入笔,通过顿挫来完成侧锋转中锋。
三、字形模拟
每个字帖的字形都是不同的,同一字帖里同一个字也是变化无穷的。比如说“之”字,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里就有很多种写法,无一雷同,而孙过庭《书谱》里“之”字的写法也与《兰亭序》里的“之”字写法不相同。孙过庭也是继承古人,但是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每当创作时候,我便会借鉴古人作品里多种“之”字的写法,使得自己的作品字形变化丰富。字形模拟最重要的是背诵,即为我所用。米芾自称“集古字”,今人的创作也是一个“集古字”的过程。
四、章法模拟
临摹经典作品的章法,也是临帖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二王”及米芾等古代书家的作品在章法的变化上非常丰富,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碑帖即是经典。比如,在创作书法小品的过程中,借鉴米芾《伯充帖》与《张季明帖》的章法,充分学习米芾作品的大小疏密、牵丝连带与行气的摆动等,创作出来的作品变化是非常丰富且符合古法的。
五、墨色模拟
对古帖模拟,也不能忽略墨色的模拟,今人书法创作大都采用各类宣纸,无论高档还是中低档,都会出现一定的墨色变化,而我们墨色变化的学习就是来自古人字帖。《兰亭序》温润尔雅,轻重变化较小;王献之的《中秋帖》也更是夸张的使用了“一笔书”,前后墨色变化自然,《祭侄文稿》粗犷豪放,轻重变化较为明显。王铎的大尺幅作品更是夸张的使用了涨墨,达到了令观者震撼的效果。墨色一般可分为浓、淡、干、湿、枯五种。孙过庭《书谱》云:“带燥方润,将浓还枯。”一幅好的作品的墨色一定是丰富、变化自然的。
六、格调模拟
格调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在临摹每幅作品之前,都要认真揣摩,仔细研究每一个细节,了解书家的发展与作品背后的故事。比如《祭侄文稿》的创作背景即是颜真卿其侄颜季明横遭杀戮,颜真卿疾痛惨怛,悲愤交加,情不能自禁,作品顿挫纵横,一泻千里,成为千古绝调。对古代碑帖格调进行模拟,能够准确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会在创作上启发新思维,实现新突破。
临摹古代经典书法作品是一辈子的过程,王铎也曾经是一日临摹一日应索。对待临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21世纪信息发展速度飞快,各种资料以及书籍,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当代习书者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对待经典我们要持敬畏的精神,用时代的审美观念重新去理解古人,继承经典。
孙过庭《书谱》
临摹作品
创作作品
6月6日 19:00
墨池学院 常猛老师
《行书入门之米芾尺牍的学习》课程
即将开课
详情如下
☟
※ 第一节1元试听 ※
【报名方式】
扫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墨池学院 还有覆盖 真草篆隶行 共60余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