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刚
1958年生于辽宁海城。现为中国书协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辽宁省书协副主席,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金奖,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金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大展银奖。入展全国第三、五、六、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大展。2013年荣获中宣部“书法三名工程”奖。1990年组织“辽宁省二十九人书法进京展”,1995年参与组织“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2003年9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张世刚书画作品》专辑。曾被中国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辽宁省文联评为“辽宁文艺之星”,被辽宁省书协评为“优秀书法家”。
书体与内容
众所周知,楹联书法是过去从春联、从厅堂柱子上的对子所衍生出来的一种独立的书法艺术形式。
在书写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首先从书法的角度讲,书写的风格特点要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经典出处,是从哪个风格、哪家面貌走出来的。整件作品上下联的风格一定要一致。尽管有些作品风格特点不是很明显,或者说出处不是很清晰,但在整个创作手法和书写面貌上应该是协调一致的,避免出现上联和下联相撞的情况。
第二,在文字的内容上,也应该有所要求。要注意上下联平仄、对仗的关系,并且楹联具体的文字内容要高雅有内涵。楹联是文人的游戏,文人游戏就应该有文人的格调、文人的情趣、文人的品位。所以,内容要讲究,低俗的、江湖的内容要避免。尤其是我们现在举办的这种楹联书法展,更要求内容要高雅、高尚、健康向上,应当首选有益于这个社会、有益于人民的内容。还有自己编撰的楹联也是很好的。
第三,发挥书体与书写内容相结合所产生的相得益彰的优势。例如:写高古的内容,表达古风、古韵的时候,我认为用篆隶来表现是最好的;而写唐以前或者唐宋的诗词,最好用行书、楷书、草书来表现,因为大家都知道很多对子、楹联,是从唐诗中衍生出来的;要是写唐代以后的有韵律、对仗工整的楹联,还是用“二王”一类书风来书写;有哲理的有内涵的,能够启迪人心性的这类内容,我觉得还是用很深沉的,像楷书、篆书、隶书这样的书体来写,这样更有庙堂之气;内容欢快的、喜悦的,用行书、草书可能更合适一些。
楹联作品的通病
首先是风格的雷同。在展览的整个体系当中,大家互相抄袭,看不出自己的风格和追求特点,没有自己的审美取向,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就被淹没。不论是评委还是观众都对这类作品不太满意。这种流行书风、“展览体”,即使把对联写得再大,依旧看不出大家各自的差异。所以,不能以对联形式上的变化来谋求标新立异,我觉得写对联还是应该以书写为首要内容,书风可以厚重、高古、古朴一点,这样会更好。
如何规避通病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多看一些经典,多在经典当中去体味、去揣摩、去分析、去汲取,少看当代的东西,避免横向取法。这样你的视野、视角就永远是在经典当中,就不会被当下所谓的流行书风所干扰。否则大家都是一种面貌,都用一种手法,甚至写字的速度、写字的姿态都一样,就容易千人一面,甚至万人一面。前人在写这些楹联的时候,特别是明代以后至清代这个历史阶段,写对联的大家很多,我觉得可以从里面多借鉴、参照。在此基础之上,确立一下你的书写风格。避免把它变成一种纯艺术的形式,超越楹联要求和规范。所以,要想解决这些通病,就应该多去观照、汲取前人书写的楹联。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