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何绍基画像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一
家学渊源
何绍基墓志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二
习书历程
对于何绍基各种书体的习书历程,虽然各位专家对何绍基早、中期有所争议,但是何绍基晚年专攻篆隶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定论。若是谈及何绍基的早年学书历程,有一点需要勘误。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对何绍基各阶段的学术对象进行概括:“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停。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志》,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模。融入行楷,乃自成家。”其中“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这一错误说法被很多人沿用,结合作品,我们可验证这一论述。
清 何凌汉 《东方朔赞》册页选二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所临欧阳通的《道因碑》,与临本相比有何绍基自己的书法特征,比如在撇的收笔上,更加细长,特别是在尾部上翘,如松针一般,结构上较欧阳通更舒展和平衡,不完全是欧体的削瘦紧密。何绍基临碑非常广,且次数非常多,方法也值得今人所借鉴。
清 何凌汉 褚遂良《枯树赋》节录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与《何绍基临〈道因碑〉册》风格相仿的作品有《何绍基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此作以《道因碑》风格所作,时间当为五十岁以后。作品中除了欧阳通典型的险峻等特点外,细节中仍流露出何绍基自己的风格,如少数笔画的颤笔,是何绍基在临写《道因碑》后创作的作品。
清 何绍业 行书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三
篆隶风貌
何绍基的隶书,有人认为离其临汉碑与与原作相去甚远,故评价较低。称赞者则认为是何绍基将自我审美和性情注入其中。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书林纪事》中认为何绍基之所以在隶书上能够成功是因为临书时采用了先分后合的方法,每临一次所学习的侧重点不同,临到最后则将所学之处合在一起。沙孟海认为:“何绍基各体书,隶书第一,真书还在其次。真书病在写得太熟了……他的隶书,还不至于熟……至于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
清 何绍基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节选
61.5cm×138.3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胡小石评何绍基篆书取法周金为篆书史上的第三大变革:“篆书,汉以前其变三,汉后其变三。殷人尚质,其书直,变一矣。周人尚文,其书曲,变二矣。秦改周之文,从殷之质,其书反曲之为直,所谓小篆者也,变三矣。汉魏继嗣,无所能发明。李阳冰出,化方以为圆,齐散以为整,而小篆之敝极焉。邓石如攻八分,由汉碑额以操秦篆,其书深刻,往往得李斯遗意,变二矣。何绍基晚而好篆,取笔于周金,因势于汉石,势则小篆,笔则大篆,遂易沈滞之习,变三矣。”此评价可谓非常高,不仅指出何绍基的取法比前辈邓石如更古,由汉上溯至周,且风格活泼,一改之前的沉滞。
清 何绍祺 行书七言联 湖南省博物馆藏
四
早期作品


清 何绍基 书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节选屏 湖南省博物馆藏
五
鉴藏
关于何绍基的鉴藏之印,《颐素斋印谱》《古印拓存》作为何绍基所用、所藏印的印谱一直在各处文献中提及,但具体情况、图片并未记录、出版。
清 何绍基 隶书横幅 119cm×31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清 何绍基 兰花横披 121cm×32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何绍基与各位文人、藏家之间的交往使得他有机会过目许多书画精品,如应好友张祥和所请题跋家传《吕焕成西溪别业卷》《王铎草书杜甫诗》,而收藏的书画则有《石涛山水图》册页、《王宸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
清 何绍基 墨兰 26cm×26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六
延伸思考
清 何绍基 乘兴济世七言联 28cm×127cm×2
湖南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