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门极为深奥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代以来都受到文人的青睐,传统博大精深,至高无上,今人视为瑰宝,接力传承。每一个书法家的成功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从临帖到创作,都经过许多的周折。 

我从小就酷爱书法,长大更是爱不释手,“文革”时期,坚持磨墨在报纸上临习。写好字成为我一个追求的梦想。这几年,我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取得了一点成绩,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一些临帖和创作方面的经验。

IMG_4681

一、临帖中不可忽视技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苦”二字足够证明艺术道路上的艰辛与付出。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练字笔成冢、墨成池。由此可见,古人在书法上是下过很多功夫。我们今天学书法,也同样需要下功夫,有了热爱、执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此付出汗水。仅仅是勤奋,有笔下功夫,还不行。还要掌握技巧,要动脑筋,找规律。领会原帖精神,努力达到神形兼备。不能一味地抄帖,食古不化。 

IMG_4682

临帖的技巧,归纳约三种:首先把握字形,关注气息,注意章法;临帖时将字形、架构看清,临准,以及墨色浓淡、枯湿,线条粗细,字与字之间排列与走向的互应关系。字组与整行的贯气畅通情况,临帖最好将帖的取势、章法同时进行,从对帖临到默临再到意临。

其次要进行拆字造字训练,偏旁符号记忆,使转角度分析;临帖时,进一步进行对帖的细致分析,可将一个字拆开,再拼接组合多字。草书符号要强记,单字训练注意速度运行,方向转变,什么样的速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线质。要有节奏感,行笔时要注意轻重缓急,提按顿挫,深入使转角度分析。字形是随笔形、转折、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IMG_4683

第三要寻找轨迹,归纳规律,举一反三。临帖时要注意到作者的习惯性,每个作者都有书写的方法和形式,有的右上倾,有的左上倾,有的方笔起笔,有的是圆笔起笔,有的起笔方圆兼备。找出规律,那就要在平时临帖中仔细观察,取之精华,摄取营养,充实自己。再通过侧入平铺提按,调锋接笔,明转暗折的深入,提高自己的临帖水平。   

二、临帖与创作的转换过程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上千种碑帖,这给我们临帖和创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创作是在I临帖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临帖吸收营养,并且消化。临帖是借古人的精髓来体现你的神采;靠古人的语言来替你交流;用古人的钱币换取你的物质财富。所以临帖要深入,不可马虎,要达到精、准、纯、熟。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创作。

IMG_4684

从临帖到创作需要经过一个转换过程,这也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它需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慢慢将帖上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然后从尝试创作到正式创作,还可通过集字创作,边临边创,手临熟时,可以激情创作。通过多次的临创才可以创作一件好的作品。   

三、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创作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综合因素。不单要有精湛的功力,还要有丰富的才情。概括起来约有五法一式,即“字法、笔法、手法、章法、墨法和形式”。除此之外还要有前期的准备:选纸,选笔,选墨,选内容,选最佳创作时间;要准备好工具书、碑帖,以备查字所用;要精心设计多种样式,画出图案,勾出轮廓,可参考借鉴大型书法展作品集。 

IMG_4685

当代书法的评审和展览机制,对书法的创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注意:形式新颖,轻重虚实,开合收放,墨色变化,章法取势等。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打造出一幅精品力作。  

创作之中,胸有成竹,锋藏笔中,意在笔先,心神合一,一气呵成。   

一件好作品贵在有神采,有气韵,要深入思考、构思,强调文化品味,表达文化内涵。要经品耐看,整幅作品气息要有笔走龙蛇、墨分五彩之势。好作品是美的享受,正如一位艺人所言:以“技”的锤炼,“艺”的探索,情感的抒发,趣味的追求,带给人们视觉的盛宴。 

IMG_4686

我的书法创作得到一定的认可,取得一些成绩。荣誉的背后是辛勤与汗水,荣誉的面前是痛苦和迷茫。荣誉不是我的终点而是起点,在这艰难的道路上,我要精心研习,深入探讨,争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