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展的评选,我应该算一个老司机了。虽然没有去过国展评选现场,但最早在1990年开始在《中国书法》了解国展、中青展的评审,到2008年开始关注国展的评审和写评论,对国展的评审的流程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昨天我看到了一张国展退稿的评委意见的便签条时,我还真的第一次看到国展评审过程中出现的实物。
这是一张标注949号的评审签,上面是评委甘中流写下的评语:“第一段15行‘叹’写成‘难’,草法还有一些小瑕疵”。评审便签上还用红笔写上大大的‘下’ ”。这一看,就知道这件作品是已经进入最后文字审核关了,可惜在最后入展阶段被拿下了。
这几年中书协在国展的评审中还是注意了以人为本的观念,低下身段倾听民意,这是不是中书协有意将评审挂单寄给作者,让落选作者知道自己为什么落选,然后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这举措太好了!
二:泄密
记得90年代一次中青展,刘灿铭先生的一件用毛边纸写得作品,已经破烂不堪,基本上五马分尸,被石开在众多的作品中一眼看到,然后推荐获奖,此获奖提名在《中国书法》杂志刊登,刘灿铭老师一下子被全国的书友熟悉和认识。前几年,刘老师还专门找到一藏家买回石开先生当时给《中国书法》写的获奖提名手稿。举这个例是说明伯乐识马的恩情千里马会记住,而我担心,如果这样的评审意见出现,会不会让一些作者有不理智的作者有一种委屈和对评委的仇视。理性的作者要从内心感谢评委能给你挑错,让自己有了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和能力,而心胸狭隘的作者可能会想,我就差最后一步,居然被评委拿下,太气人。当然观点不同,思考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会不同。我觉得我们书法圈的书友都是有理性,有担当的文人,后一种想法,那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从前一小时的为中书协点赞,到后一小时的为评委的打票会不会泄密担心,让我有点坐立不安,给一知情人士电话咨询了一下。知情人士告诉我:按理说,退稿的时候评审挂单是要拿下的。哦,原来我以为便民的举措,就是当地组委会的乌龙事件。知情人士告诉我:关于评委签名事情是这样,国展评审正常是5天时间,太长评委体力也吃不消,太短对评审的公平公正会存在不科学,文字评审是用一天时间进行,是让十几位评委审读200多件作品,一个人一天审读不到20件作品,这科学也切合实际,所以就会出现挂单评委的一个人意见.不过最关键的是现在的评审流程与制度,一个评委在任何环节都无权决定任何一件作品的上和下,出问题的作品,然后还要经过所有评委的打票决定去留。这件作品并非是评委甘中流先生一人决定了它的去留,而是由甘先生找出了问题,再由所有评委打票决定了去留,所以挂单上那个大大的“下”字,并非甘先生所书,而是在评委打完票后由工作人员书写的。
懂了,一个乌龙事件让我对国展评审又有了一个深刻了解。当时我也和知情人士闲聊,我说中书协能不能延续这一次乌龙事件的做法,将进入复评作者作品为什么落选的评委理由一同寄给作者,让作者进步。同时我建议将评委的名字给隐去,或者用代码代替,这样保护了评委的隐私,提高了投稿作者的书法格局,还又无形对落选作者做了有针对性的点评,这一举数的的好事,中书协能不能办啊。当时,这知情人士告诉我,这中书协展览部思考过,现在在论证,因为评审意见直接告诉落选作者,大部分作者是能从不足处努力,但也怕一些作者接受不了评委意见,出现很多不理智的声音,但一切都在论证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
确实,一个便民举措的出台,就会有各种声音,算了,这不是我考虑的,我就是一说,至于中书协如何考虑,他们是专家,他们去考虑和做。
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打铁还要自身硬”,今后要在作品的文化层面多下些功夫,多打磨打磨,以免以小误大。当然,这所谓的“小”不光是体现作者个人的粗心大意,有可能表现的是作者的文化底蕴。
最后通话结束,我问了一句,说刚刚公布了楷书展和临帖展和公示名单一模一样,是不是现在风清气正了,什么问题都没有?知情人士告诉我,抽查了,没有发现代笔,但还有几个作者要叫到北京参加关于是不是临摹作品的考核。现在中书协展览部打代笔已经见成效,但现在临摹的界定在一定角度上来看是学术问题,比如一些作者临摹了古人或者现代人的作品,他有意识在里面改了一些字法、笔法,怎么处理等等现在中书协展览部都在研究。许多制度的制定都是落后于事件的发生。代笔少了,临摹多了,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头大!
最后透露一个小道消息给大家,据说这一次兰亭奖要有重大的改革,至于怎么改革我也不知道,等一个月可能就知道了,大家现在就可以准备兰亭奖的作品了,要有规划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