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琏村。”善琏,一个不足3万人口的浙北小镇。在自古繁盛富足、人口稠密的杭嘉湖平原上,其人口密度不算高,但兴盛数百年的制笔业,衍生了无数善琏制笔世家。
它就是元代以来无可争议的“湖笔之都”
湖笔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笔料的选择。要将山羊毛按长短、粗细、色泽、有锋无锋进行分类。除了山羊毛,笔料工还要能识别山兔毛、狼毫、獾毛、白狸毛等毛毫质量的优劣。
镇上数一数二的制笔师傅、79岁的沈锦华老人,家中四代从事湖笔行业,自己则是14岁入行,至今65年。此刻,与沈锦华同为笔工的老伴内水娜,正在自家门口干活。
她先浸湿脱过脂的羊毛,再用牛骨梳一遍遍地梳理,然后用右手大拇指和刀片,一起把断头的、无锋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圆的杂毛去掉。
这是湖笔制作中的第二道工序“水盆”,这是湖笔制作中复杂关键工种,各种笔料通过水盆这道工序,加工成半成品笔头,有抖、联、挑、合、圆……等足足十五道小工序。
然后,按照善琏湖笔手艺“女主水盆,男主择笔”的传统,该沈锦华出场“择笔”了。
这是把笔头捻和成形的工序,行话称“择三分,抹七分”,择是精细活,“极费眼神”,要用一把长柄的细弯月小刀,不时翻开笔头内里,慢慢修剪,再按毛质的软硬性能进行笔头“造型”,“修好的笔头要像笋尖。”而羊毫笔头要求的“光”和“白”,则是靠“抹”来体现。
水盆与择笔,也即笔头制造,乃是湖笔独特工艺的体现。因湖笔特别讲究锋颖,又称“湖颖”,也就是笔头尖端一段透亮的部分,笔工们的行话叫“黑子”。
但善琏湖笔的制作流程之繁复,远不止于于此。从剥离兽毛开始,经过浸、梳、落、拨、抖、连、拣、装、刻……包括水盆与择笔在内,一枝湖笔的完成,要经过12道大工序、120道小工序。
而每道小工序,又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是为“湖笔三义”之“精”,百余道工序的操作都要一丝不苟。又因原料不同,各式湖笔的制作工艺也会有所不同。
人工究极为天工
经过种种繁复工序后成型的笔头,终于显出锋颖圆润的特质,再配上花竹或红木、湘妃竹、白瓷或象牙等质地的笔杆,一管名闻天下的雅致湖笔,便基本成型了。合格的湖笔,要求“尖、齐、圆、健”,这就是湖笔三义之外的“四德”。
此外,湖笔还要求笔头形、色及配合的笔管、刻书、装潢等,都要高度完美统一。这是湖笔三义之“美”。
如此穷尽繁复精细的湖笔,除了笔杆可以机器加工之外,其他上百道工序几乎都要靠人工完成,如至关重要的选料及笔头制作,是严格考究眼力和耐心的精细活,如何挑选“黑子”,更是完全依靠肉眼细细观察。
但另一方面,湖笔的制作工具,却又至为原始、简单:骨梳、掀刀、盖笔刀、择笔刀、敲笔尺、拣刀等种种,不外乎兽骨、木头和铁器;此外,湖笔构造也是至为简单,无非笔杆笔尖的组合。
以至为繁复的手法,操控至为简易的工具,制作出了看似简单无奇、实则处处精妙无匹的湖笔。
正是人工至于究极而为天工,大简若繁,大繁实简。
一支好湖笔,日书万字而不败
善琏人世代口耳相传,是秦始皇麾下大将蒙恬驻足善琏时,将山兔毛纳入竹管,从而发明了毛笔。
这个传说中,唯一可以被确信的善琏历史地标,是被指为蒙恬落脚处的永欣寺。然而它真正的主角,是王羲之的七世孙、隋代书法大家智永禅师,其“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凡三十年于阁上临得《真草千文》。”清同治《湖州府志》则说,“盖自智永僧结庵连溪往来永欣寺,笔工即萃于此。”
湖笔大兴于元代。其中吴兴(湖州)三绝之一的赵孟頫居功至伟,作为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后一位巅峰人物,他对笔的讲究,到了稍不如意就折裂重制的程度。而同列“三绝”的传奇笔工冯应科,则是赵孟頫的专用制笔人。
冯应科所制妙笔,令赵孟頫可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于是笔也随着主人的盛名而誉满天下。赵孟頫、冯应科及其身后,湖州制笔能工迭出,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
从此,以善琏为源头,一枝枝湖笔从简陋的家庭作坊源源不断流出,自镇西的码头去往南浔、苏杭、上海,从而流布天下,而善琏也渐从村庄发展成了集镇。
—— 墨池访湖笔 ——
好的技艺,应得以传承,近年来镇上全长700米、修缮一新的湖笔一条街已开张,147家笔庄、笔铺挤挤挨挨,笔墨纸砚供应齐全,批发兼零售,俨然中兴气象。但湖笔技艺传承乏人这个根本问题,令所有的这些中兴表象都显得如此苍白。
也许有一天,墨池能与善琏湖笔厂达成合作,合力开发一款(令你惊喜的)好笔,你会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