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895768274541808

书法的基本修养 

卫俊秀


爱好书法的人们,常常问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写好字?”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回答:“多写、多练、多看帖,只要功夫下到,自有成就。”这话说得不错,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但这个“好”字,自然是指书法上的好字,要写到敢于同古人比肩,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自成一家,光靠苦练,恐怕还不中用。在人品、道德、思想、抱负、学问、作风等各方面没有极完全素养,庸俗一流,小家子气,即使写上一辈子,能写出几个龙飞凤舞的字来?

试看古往今来书家中,他们有的是学问家,有的是诗人,有的是忠臣良将,无不有名著、名作、杰出行为传世。古人说“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你是怎样个人,才会写出怎样个字。闳中肆外,有其内者必出其外,毫不容有任何假借。

我们越读书越感到充实,有所恃而无恐;而相反地,越读又越感到不足,甚至感到空虚,这就更给我们以学习的劲头。我们越读越感到人类的伟大,国家的可爱,启迪我们远大的理想,从而高大起我们的身影,加大了我们的责任感,要为这个世界干些什么。回顾历史上的杰出书家们,看他们平生人品操守,理想抱负,渊博的学识和旷达的胸次,这才是形成好书法的本体精魂。高韵深情,坚质浩气,书者本身倘不具备这种气质、高风,正映出其学问之不足,形诸翰墨,便谈不到什么境界、气象,更难说到妙品了。岳飞是位身经百战的将领,而文章、诗词,何等胸次!何等气魄!旅次一佛寺中,深夜老头陀请书,他不为写佛偈,却选了武侯的《出师表》,看那凌云健笔,岂是一般文人、书家所能有的气象?学识不广,看不到大处、远处,斤斤于一己之打算,书奴而已。唐太宗誉虞世南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诗词、书翰,而这正是做字的本根。看《孔子庙堂碑》,厚重典雅,正反映出他的高人仪度,不愧为初唐第一。

右军晚年字,更加神妙。论者多以为是他晚年时候流连山水间,虚和冲淡,乃有高境。这是有道理的。但若和陶令公一并研究,当更能深入了解。陶一直被视为田园诗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直是闲适自在之至。再念念下面的诗句:“四体诚已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其诗不使才,而句句高才,不见学,而无篇非学,学极博大,真足千古。这就是远非一般醉心于清风明月的田园诗人可比了。右军佳书,正是同理。盖晋之浊世,大势已去,奋发之末,知其不可而安之。这种落得恬淡的心境,看来逍遥自在,其中却是惨磊而情,情内有悲。所谓推刚为柔,柔中有刚。他们的得意之作,正是他们的高度德品、思想、学问的结晶。以人书俱传的鲁公亦然。

书法达以最高境界,即在于无心无意,敢于一扫书袋陋,大刀阔斧裁。无法皆法,乃臻上乘。傅山晚年狂草,直抒胸臆,要都是他学问志节的表现。郭沫若先生评得深入,他说:“傅青主书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晚岁作此,真可谓志在千里。”这一个“志”字,正道出傅氏的心事。总之,作字非学问人难达如此高境。

在这里,我奉告爱好书法的同道们,不要把学书法只认为是单纯的苦练就行,这只是一个方面。要更多地在学问上下功夫,深思钻研。你的内心世界越美,越高越大,字也就跟着美起来,高起来,大起来了。

卫俊秀|(1909—2002),字子英,笔名景讯、若鲁,山西省襄汾县景村人。幼爱书法,擅行草、大草,中国当代学者型书法大家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博士考试委员会委员,被公认为鲁迅、庄子研究专家。出版有《傅山论书法》、《鲁迅〈野草〉探索》、《卫俊秀书法》、《卫俊秀书历代名贤诗文选》、《卫俊秀书古诗十九首》、《当代书法家精品集.卫俊秀卷》、《卫俊秀碑帖札记》、《居约心语》、《卫俊秀学术论集》等,为海内外学术、艺术界所称道。

·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