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帖这事,陈振濂先生曾经说过,自从书法在当代成为一门学科,用科学的手段分析临摹后,很多学生都能很快临得很像,甚至像复制古董一样的去临帖。反之,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则不能达到。
陈振濂先生说,也许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自己已经觉得很像了,但事实上还是不像。
仔细体会陈振濂先生的意思,还真是那回事。
很多人自己觉得临得已经很像了,但经过别人一一指出不像的地方时候,才觉得其实差得很远。
由此,可以上溯到古人临帖。最近要开课讲十七帖,就找来了历代名家临的十七帖作一对比,有赵孟頫、康里子山、董其昌的,如果仔细对比原帖的话,会发现这些大师临的也不像。
你会觉得,大师们更多的是看着帖在创作。
临帖越像越好,只有像了才能领会法帖的精髓。
但人体毕竟不是照相机,不是复印机,肯定些微一些地方会出现偏差,能做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像,就已经是高手了,就能和古人对话,领会古人的精神了。
早年听过张海先生讲课,张指出临帖不可能临百分百的像,能有百分之七十的像就行,其余百分之三十不像的地方,就是你自己的风格。
张先生的话,很朴实,没有什么花哨的地方,但很实用。
张海先生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让我们沉下去”,也没有故作高深,道理浅显易懂,就是说年轻人学书,不能浮躁,一定要沉下去临帖、做学问,才能把字写好。
管用的书论,一两句就行,比洋洋万言不知所云的文章强太多了。
前两天有个人在公众号的后台质疑我的临帖,把我临的远宦帖和十七帖做比较,然后说我某一笔临得不像云云。
我需要解释的是,我临的是墨迹本,也就是硬黄双钩本的远宦帖,而不是拓本的十七帖,这两个帖子貌似一样,其实大有不同。
我曾就这两个版本做过细致的比较,墨迹本更注意细微之处,牵丝引带清晰可辨,拓本则省略许多。
另一个寒切帖,也是有墨迹本和拓本存世,两个对比,可发现许多细微的地方不同。
这位朋友的做法,用登封的土话就是磨道里找驴蹄,分明来找茬的。我想忠告这位朋友,世界这么大,有趣的事那么多,看不上我的字,果取关就是,何苦找茬呢?
今天上午,墨池精选了我临的右军数帖在首页。
大家留言很多,其中一个人留言,建议我用陈年老纸,用什么方法捻管云云。
我专门进他的主页看了看,没再言语。
在BBS或者APP上,需要保持沉默,保持一种态度,除非有人骂父母,除此之外,不再吭声。
写字和干活一样,无论你怎样做,都会有人说你不好,你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