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杰聪 】
当代楷书学习与创作现状及成因的分析
福建漳浦|蓝杰聪
当前,书法事业的发展趋于专业化、普及化和精细化,书法从实用性功能转向专业的艺术门类,并且“飞入寻常百姓家”,专业机构也对书法进行分类研究,对各种书体单例研究,极大地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然而正因精细化的分类研究,也暴露了书法发展的一些问题,其中,各种书体的学习与创新现状堪忧,本文就单从当前楷书方面做简单梳理和剖析。
当前楷书学习与创作常见几个问题:首先楷书理论导向不一。专家对楷书学习导向所述观点各执一词,对于学术研讨而言,观点的博弈亦是常见,如去年6月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刊的《练字不宜从唐楷入手》一文所阐述的观点,这对传统的楷书学习方向也是一大挑战,这种学术观点差异给学书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其次是楷书学习缺失了“工匠精神”。部分学书者,把学楷书当成跳板,浅尝辄止。楷书的学习也是需要“工匠精神”的,对楷书的技法学习,要加强理论的滋养,延伸到实践创作,最终形成较高的楷书审美情趣,使得达到学习楷书的目的。最后是作者盲目跟风。当代楷书的创作,作品貌似百花齐放,甚是热闹,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担忧,细看一些获奖入展作品,有些作品缺失了书法本真的东西,只是疲于形式。正是因为这种盲目的跟风,导致了书法风格单一;学习不系统,产生的技法杂乱;文化素养底,出现作品审美情调不高。而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只是楷书所独有的,其它书体也存在的,归其原因,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楷书理论系统化的缺失。理论系统指挥并推动书法实践的继承与发展。在清代时期,碑学运动,形成了多元的楷书学理论体系,如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等。虽然这些理论存在一定的偏颇,扬碑抑帖风气严重,但对楷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在楷书等书体创作有造诣的书家,如邓石如、赵之谦等,他们在理论的碰撞,加上实践的突破,形成百花齐放的现象,新颖的风格面貌,极大地推动了楷书及其他书体的创新,虽然有些书家创新性的作品,并不成熟,但其创新的方法及理念,完全值得当代人借鉴与学习。
当前书坛,虽各种展赛繁荣,但研究理论体系的专家并不多,有些理论专家,书法实践平平,无法洞察书法的奥妙之处,理论与实践不能互相融合提升;有些专家,专业敏感度一般,只在古人理论的基础上,小加梳理,并没有形成独树一帜及突破性的理论观点。当然也有些专家或团体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如近年来的“激活唐楷”、“碑学运动”等相关的学术实践活动,这对楷书学的纵向与横向的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大量出土的碑刻及相关材料更新,给楷书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大量详实的资料,有利于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科学化。另外,中书协开创了楷书这一单项展,并举行相应的学术研讨会,推动了楷书的发展,特别是配合举行的楷书学术研讨会,虽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会使得楷书学理论的进一步总结与提升,此举值得推崇。当然,只凭这几种单一的探索模式,终究是有限的,理论系统的形成与提升,还需依赖其综合模式的推动,如大学系统教学,各种培训机构的推动,以及各种主题活动的举行等,全面、立体化推动,才能使得楷书理论体系真正的完善与提升。
二是学书者的浮躁心理。当前,部分学书者功利思想严重,总想早日出成绩,加入中国书协,有此想法并非不可,只要脚踏实地,系统专业训练,还是可行的。可这些人,并非如此,不愿坐冷板凳,特别是在外界的误导之下,盲目跟风。既然是跟风,肯定有风险的,大多作者肯定是上不了展的。当然,也出现一些作者的作品侥幸入选,甚至获奖,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大体须具备这几种条件:一是跟对,二是跟紧,三是运好。所谓“跟对”,便是当前评委比较喜欢的风格,此举能讨巧评委,容易上展;而“跟紧“则是必须在短时内迅速学习,大量学习,如“魔鬼”般的训练,做到短、平、快的效果,正“山寨”手机一样,若在第一时间生产出来,肯定有市场,速度稍有怠慢,则很快被淘汰。常见一些作者,学书几十载,喜跟风,明清书风、二王书风等均跟过,却未见其上展;反之,一些作者,脚踏实地,寻求一路,加以研习,若干年后,终于问鼎中国书协的展览,达以不变而应万变的效果。正是这种学书心理现象,导致了“工匠精神”的缺失,写书法犹如资本市场一样,存在着投机心理,使得这种“工匠精神”荡然无存了。
三是评选机制尚未健全。当前各大展览的评选,所担任的评委,水平是可胜任的,但是在评委的安排则是一门艺术,比如,楷书方面的评委,应该怎么安排,倘若几个评委书写风格都较为相近,那肯定是不妥的,容易造成千人一貌的效应,而这种评选“效应”,会被无限扩大,评选结果一出,展览及作品集的展现,很容易被冠上“流行书风”。因此,在安排评委时,应考虑这个问题,如在楷书评委中,应配有对小楷、魏碑、唐楷、今楷等各有擅长的评委,在评审中,既可互补,又可达到百花齐放,这就避免了评委的个人审美情调的差异而对评选结果的影响。此外,当前评选加大公平公正的力度,也加强了作品的审读,这是一种进步,但在短时间内对评选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审读作品中,字数少的大字作品,更容易审读,一旦有错,很容易被评委找出,而小楷作品则内容太多,审读难度大,这样,可能会造成,小楷作品在入展作品中的比例会有所增加。
四是书法评论客观性的缺失。当前各种展赛举行,极大地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但展赛只是书法事业的一部分,书法事业发展应该还包含学术的研究、书法批评、书法市场等,所涵盖的方方面面综合推动,才能达到健康的发展。其中,书法评论则当前书法发展的痛点。书法评论,犹如医院,医院有着健康的导向、疾病的诊断和治病的功能,那么,书法评论同样是书法学习的向导,为书家的书法“诊断”和“治疗”。而当前,书法评论,各种乱象层出不穷,书法批评五花八门,甚至成为书法商业活动的附属品,服务于商业活动,从属于小团体利益的分配。这对书法的普及和学习都带来了一定的困扰,评论的导向会误导了大众的审美观。比如,中书协展览中被评为获奖作品,容易被模仿跟风,诚然,这些模仿与跟风者,压根就不知道被评为获奖作品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获奖,评委所评出的作品肯定有其道理,但部分学书者则理解为获奖作品便是最佳的,仿之,习之,应可行。用客观分辩,获奖作品不一定最好的,有些作品有创意的、风格类型少的、章法独具特色的等都有可能被提名。所以这些作品不一定是最好,但一定有其亮点的存在。加上书家获奖后的宣传中,少不了专家、名家的评论,而这些评论多是美言,甚至美到没谱。评奖固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倘若没正面的分析与引导,也会给当前书坛带来一些弊端,如审美观的误导,学习的跟风,甚至成为部分人当成权利的交易品等。近期中国书协几个大展直接取消书法评奖一事,也是树风之事,对于书法的发展,肯定是利大于弊的。所以,客观的评论的缺失,对于书法的发展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当前书法评论,有此评论水平寥寥无几,有此魄力也少见,书坛需要客观评论家,既要有中肯之语,又有客观的批评,这对学书者则能给予较好的引导,虽然偶见个别评论家做得较为中肯,但对于整个书坛而言,是远远不够,书法评论应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建立健全体系,结合各大专业的媒体,定期有计划对当前书家、甚至中坚、著名书家等进行系统评论,既要有美言也要有批评。如此,肯定对盲目书风有着调整作用,对书法环境起到了澄清与保护作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了健康的书法评论,书法事业就有了思想与灵魂,才能不断净化与提升,并完善了理论体系,最终解决了书法的核心问题。
【蓝杰聪老师其他作品展】
▼
▼
▼
▼
▼
▼
▼
▼
2017年4月12日
墨池学院
特邀蓝杰聪老师开讲啦
详情如下
▼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