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杰聪 ——
✪晚清、民国碑学书风对当前楷书创作的启示
文|福建漳浦 蓝杰聪
当前,楷书创作思路,虽已进入多元化,但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那么如何更好地开拓宽创作思路,避免展览的千人一目现象,促使楷书创作的多样性,达到创作的百花齐放。怎么拓展,肯定离不开楷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楷书创作环境的再现,以及古人与时人在楷书审美观的对比研究,并通过理论体系加以总结,从而形成当前的楷书审美观。楷书自魏碑到唐楷的高峰阶段,而后数百年里,皆处于平稳式的传承与发展,到了清代至民国时期,对碑学推崇,才使楷书学又达到另一高峰。那这个时期的楷书创作思路的开拓性,通过梳理与分析,对当下的楷书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学习意义。
一、新发现的碑刻的开发
清代的碑风,各种书学理论的成功构建,得益于受政治的变革,变革影响了文人墨客的心理导向,审美情趣也随之改变。那么,要使得书法创作的创新,还是需某种实体的依托,大量新碑刻的发现,成为清代碑风得以推动的重要因素,大量碑刻的出现,使得书家对当时的书法脉络进行重新梳理,通过碰撞,衍化出多样的学书理念。显然,新出现的碑刻便成为学习与创作的重要素材,风格各异的碑刻,使得清代、民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创新性的书家,如赵之谦、康有为、沈曾植等。诚然,研习新发现碑刻成为当时作品创新的一种思路,时下,随便考古学的发展,出土的碑刻数量更是惊人,不乏精彩之作。
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新中上国出土书迹》一书,所刊登的新出土的唐以前书迹共有300多种,其中碑铭刻石共有141种,当然这只部分有代表性的碑刻,还有大量散落在民间收藏家手里。通览其书,精彩碑刻不少,且其书风各异,如由山西省太原市出土《娄睿墓志》,亦楷亦隶。
【1】;1966年于山西大同市出土的《司马金龙墓表、墓志》,显示了典型的北魏书风,在造型上又与《爨龙颜碑》和《刘怀民墓志》有相似之处,少去了《爨龙颜碑》厚重的,加了一些规整与研美。
【2】;1965年从南京市的象山出土的《王闽之墓志》,与《爨宝子碑》风格相近,但又略显规整大气。
【3】。由张海书法艺术馆编的《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石刻选》,也选编了一些精彩的碑刻,其中一部碑刻也是现当代出土的。其实,大量新发现的碑刻,这为当前学习楷书提供大量资源,但从当前书坛,真正对这些新碑刻,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并不多。因此,若能认真研习新发现的优秀碑刻,也是当前楷书创新的一个方向。
二、多种魏碑的融合
清后碑学书家涉猎的碑刻众多,对多种碑刻有机整合后的创新,产生不同的风格取向,或方或圆,或雄强或秀美。对此,沙孟海先生对这一系列的碑学书家进行分类,分为写方笔的和写圆笔的,写方笔的有: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李瑞清;写圆笔的有张裕钊、康有为等。沙老这一分法,是根据作品用笔而分。细看这些书家的学习走向,便能发现其创新的端倪。如康有为得益于《石门铭》、《经石峪》、《六十人造像》等,使得用笔转折多圆,潇洒自然。又如赵之谦楷书,也是由颜入碑,他二十岁前,认真学习《家庙碑》,且日书五百字,从他的《临宋岑公洞题名》条幅,可体现基颜楷的功底,但随着时间的转移,他的学习导向也发生较大变化,完全走向魏碑书法,并大量临习各种碑刻。所以,赵之谦后期所表现的楷书作品,多是碑刻融合的体现。
这种融合方式,是当时楷书创新的主要方法,那么当前楷书的创作也完全可借鉴的,当然这种融合并不是简单随意、随机的组合,而必须有选择性的有机组合。对于初学者,可以选择工稳一类的墓志铭,选择几种风格较近的范本,进行研习。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则可以选择几个略为大气,结体宽博的范本。也可以按沙老的分类方式,以方圆为选择标准,或方或圆,进行分类,通过合并同类项,进行研习。这样的组合与安排,通过一定量训练,使学书者能够较快的建立相应的风格,之后,要在用笔的习气、结体的单一方面再下功夫,既要风格统一,又要使整体变化多样,增加每个字的可读性。最后根据所产生的风格,寻找适合表现的章法进行创作,或许便会有佳作出现。
三、魏、隶笔意的互融
魏、隶笔意掺杂与融合的创作方法,并不是清代首创,是因碑学之风,使得这种创作方式得以挖掘与再现。汉分为真楷之源,隶书的魏变,这一过程,可以找到一些碑刻亦楷亦隶,风格以楷书形式体现,但用笔中,掺入了许多隶意。“南、北朝碑莫不有汉分意,《李仲璇》、《曹子建》等碑显用篆笔者无论。若《谷朗》、《郛休》、《爨宝子》、《灵庙碑》、《鞠彦云》、《吊比干》皆用隶体。《杨大眼》、 《惠感》、《魏灵藏》,波磔极骏厉,犹是隶笔。下逮唐世《伊阙佛龛》、 《道因碑》仍存分、隶遗意。”【4】康有为罗列了这些范本,大多是经典之作,虽然在楷字中融入了隶意,但整体造型及审美观也是和谐统一。赵之谦的楷书,虽表现出了魏楷,但其用笔特点,也大量融入了隶书的笔意。
那么,当前书家如何掌握这种方法,首先必须了解这个特定时期的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合适的范本。此类创新作品,大体可以分二类,一是布局简单,造型秀美的;一种是造型粗旷,用笔也较为随意的,但需增加每字的趣味性。
四、唐楷与魏碑融合
唐楷历来被认为是楷书的成熟时期,这一观点也得许多人的认可,唐楷确实是楷书发展的一个高点,但不是唯一的。那么唐楷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唐楷的建构基础也是源于魏碑。如钱咏在《书学》中也谈到:“有唐一代崇尚法书,观其结体用笔,亦承六朝旧习。”唐楷发展特点是剥离了魏碑的隶意,并对结体进一步加强与规范,使得产生新的风貌,这种法度严谨,造型统一的书写风格,也得到时人的认可,并成为统治者的肯定与推广,并在选官制度中广泛应用。
唐楷的成因与脉络,给当下楷书创作带来一定的启发。当前,少儿书法入门多以唐楷为法帖,但学习一段时间,容易出现进步慢,甚至停滞不前或呆板化。正因这种现象,便成了当前学书入门的争议点。其实,从唐楷入门,并非不可,唐楷可以使初学者掌握了书法的法度,有了法度的认识,在书写拓展中,便有了一个标杆和参照物。那么如何写好唐楷,这就要求引导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不能因唐楷言唐楷,老师要懂得唐楷的前身与发展的脉络,对唐楷用笔,也不能过于刻画,唐楷法帖,大多也是以碑刻的形式出现,这些碑刻也失去了汉字的书写性,而强调了点画的勾勒,失去书丹的精妙。因此,在唐楷的学习,也要加大楷书的书写性,少去几分刻意,多点率意,便能写出一手好唐楷。
当然,这样学习,只是掌握一定的方法,还没达到创新的目的,如何在唐楷的基础上达到创新?传统的推动方式,便是溯源,结合六朝碑刻的研习,定会有更大的突破。这样的创作理念,在清代、民国,则被大量的使用,清代的碑学之风,使得楷书学理论有了很大的推动,学书者,找准了楷书的脉络,其创作思路便有新的突破。这一时期的书家,皆受过唐楷学习,在有良好的法度之下,进一步对碑学的拓展,形成了“唐底碑面”的风格特点。
如沈延毅的楷书作品,也是参用这一学习方法。他九岁临池学书,对唐楷诸家悉心学习,后来又溯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楷影响下,对楷法打下良好基础,进而学习魏楷,使得沈老书法,既有唐楷的法度,又得魏楷的气场,得到较好的融合。
五、唐楷和魏碑融入行书或草书笔意
唐楷与魏碑融入行书或草书笔意,这一方法可以出现多种组合方式,一是唐楷加入行书笔意,二是魏碑加入行书笔意,三是唐楷融入草书笔意;四是魏碑加入草书笔意。这样的排列组合,从理论结构上,应该是可行,但实践过程,还需要详实的理论系统作为支撑。从广义的角度分析,这系列的组合,可列为“碑帖结合”的范畴,这样的实践活动,在清以后,大多书家都做了尝试,对书法的新性确实达到了空前的推动。何绍基、赵之谦、翁同龢、康有为等人,基本是以颜体打底,结合各种行书用笔,达到”颜底行面“的效果,但其风格又各异,实属难得。其中,赵之谦把字写得舒展,秀美,帖意融入碑,破了碑体的生硬,再观其作品,多是碑帖融合的作品,故后人称其行楷书为“颜底魏面”。其实碑帖结合的模式是可行的,历代书家也做了许多实践性的探索,只是这种创新,后人并没把融合方式作为专题研究罢了。
当然,楷书创作的创新,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并通过大量临习,在临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坚持不懈,会有一定收获的。
注释:
【1】 《新中上国出土书迹》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2009年第1版 第280页
【2】 《新中上国出土书迹》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2009年第1版 第232页
【3】 《新中上国出土书迹》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2009年第1版 第221页
【4】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第1版 第796页
✪ 蓝杰聪老师作品
▼
▼
▼
▼
2017年4月12日
墨池学院
特邀蓝杰聪老师开讲啦
详情如下
▼
第一节课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