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构成
///刘洪彪
我确实想在形式构成上面有所发现和创新,有别于他人和古人,创作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样式。古代书法,以实用为主。虽说历代流传下来的碑帖都是精品、经典,但古人在书写时,根本没有创作的意识,他们当时都是写书信、写文稿、写诗稿、写奏折、写告示、写碑文,实用是第一功能,其次才会有审美这个额外价值,这是附加值。
古代的许多作品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书写方式、规格。写诗是一个格式,写信是一个格式,写奏折是一个格式,写碑文是一个格式,那是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如果不符合这个格式,人家就会嘲笑你,认为你连最基本的格式都不会。但是在当代,用毛笔写字实用价值不大,主要是审美价值,书法已成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品类。所以我们每个人拿毛笔去写字的时候就是去创作作品。它最终是要被挂在墙上、挂在展厅里供人欣赏、收藏。和古代书法相比,现代书法的性质变了,功能也变了,所以现代书家必须讲究形式,改变单一的古旧的形式。并不是说旧形式不好,而是它单一。如果整个展厅里二百、五百幅作品都一个模式,那会很乏味。更何况当代书法比赛、展览竞争激烈,如果作品样式都一样,很难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坦率地说,古旧形式的书法作品在一定条件下是没有竞争力的。于是,当代书家才想方设法把古人的那些不经意间的东西放大,并充分运用,进行合理的整合。所以仿古、做旧、拼贴、划线、打格等各种手段都出现了,丰富了当代书法作品的形式。
但是,不管你怎么落款,怎么变色,怎么留空,都要合情合理,这是我的一个原则。不要不入情理,搞形式主义。举一个例子,我经常在我写的大幅草书作品中用朱液落小款,在作品的某一个部位,把整个作品的正文、款文用朱液楷书全部写出来。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的初衷是什么?我曾经想过,历史上,草书没有盛世。秦代是篆书,汉代是隶书,“二王”时代是行草,唐代是楷书,什么时候是草书盛世呢?至今还没有。当然,唐代有张旭、怀素,宋代有黄庭坚,后来还有文徵明、祝枝山、徐渭、王铎等,但是,他们就是所属时代很突出的一个书家而已。草书没有出现过一个大面积地占据整个时代的高标现象。为什么会没有?
最重要的原因,草书是一个副体,而古代书法又是以实用为主,草书这个副体不易辨识,一般人认不得,它就担当不起这种全面交流沟通的任务。草书是高端文人间的一种书法交流,他们用来竞技,用来显示自己的书写能力。草书的“专有符号”和不同书家书写状态的不同,使得草书不被一般人所识,普通老百姓更接受不了。怎么办?难道我们就永远甘于曲高和寡?不行,草书必须让更多的人接受。我的动机就在于此。我想到了用楷书落款,为草书作品写楷书释文。
中国人书法审美有一个习惯,要认字,看你写什么内容。所以我们不能跟欣赏者对着干,不能要求人们只看线条、不读文字,不能强求人家这样,拒人于千里之外,所以就要想办法引导欣赏者。当欣赏者看一幅草书作品时,整体的气格吸引了他,可进一步的欣赏却有了困难,怎么办?他认不出这个字怎么办?好,我来告诉他。作品里作注的小楷字可以让他对照着草书看。于是,他在这个作品前停留的时间就会长了。欣赏者一个字一个字的对照,这样,他就获得了双重审美感受。欣赏者在不断地对照中积累了识草的经验,这就起到了普及草书的作用,这就对中国草书将来在某个阶段成为带有垄断性、引领性的书体带来了一点希望,这是我的动机。后来,我又发现了多种好处。
好处之二是什么?我们现在的作品尺幅巨大,但是我们的印章不可能太大,我们不可能刻太大的印章,印泥盒也没这么大,携带也不方便。但是,中国书法传统的黑、白、红三色,也不能比例失调。八尺丈二的作品还盖这么小的印就不行了,红色少了,所以用朱液行款这种方式来协调书法的黑、白、红三色。不管是方块的、长条的、横条的,有这么一块红色的面积,相当于钤上一个大印章,这样黑、白、红就和谐统一了。
第三个好处在于平衡局面。八尺丈二的大作品在桌子上写不了,书案的面积有限,手臂的长度有限,写起来不方便。有的人习惯写完了一个字、两个字让人家抻纸,这样写大草把握不了全局。所以我写大字、大幅都在地上写。可是,我写字不主张打格、折纸,我认为现在不是实用书法了,不是写碑文,不需要抄得整整齐齐,我们要自然地书写,尤其是草书。那么,提着这么大的笔,踩在这么大的纸上躬身书写,就不可能把这张字排布得非常和谐、合适。有可能你写的时候一气呵成,挥洒几分钟就完了,但挂在墙上看整体,就感觉到哪个地方空了,哪个地方歪了,不和谐。怎么办?就用朱液楷款来弥补、填充、平衡。
我还会在作品的不同位置落款—左、右、上、下、中,这样形式变化无穷无尽,这是第四个好处。这一种方式,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形式。而这个形式入情入理,我能自圆其说,有动机,也有效果,才能被人家接受。
第五个好处是能让观众欣赏到草书之外的另一种书体,在一件作品当中能表现出作者不同的书写才能。我基本上是用楷书,用非常自由的楷书,既能让大家认识,又不那么刻板。
一种形式的发现,引来了多个好处,这为我们书法作品的形式构成提供了多种可能,也许会有一定的启发。我将这种方式归纳为草字楷款:大字小款,黑字红款,纵字横款。试想,有了这样的举一反三,书法创作还怕单调吗?
你搞个展,百十幅作品,还担心雷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