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自是十分感激,素昧平生,仅凭书法结缘,可谓翰墨因缘。
发在朋友圈中,点赞者众。有懂行者云:是纸产于福建厦门,当年是出口创汇的物件,质量甚佳,只是历史没有那么长,大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所产。
以此推断,亦有三十多年的时间,已成老纸,颇足珍贵。
试纸之作
曾见别人用此纸,作品发在朋友圈,图也没调,纸质发黄,线条较粗,觉得此纸用的比较抛,或者叫比较“糠”,北京话叫“糙”。
但今日一试,觉得尚可,无愧其玉扣之名也。
以下是玉扣纸临的三张十七帖。
临十七帖丨玉扣纸丨33cmx22cm
临十七帖丨玉扣纸丨33cmx22cm
经验
我们只有通过临帖才能逐渐掌握先贤的笔法、字法、章法的规律,然后再去创作,才能胸有成竹。
米芾学习书法,自己称为“集古字”,《海岳名言》道:“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可以说米芾是“集千家米,煮一锅粥”的集大成者,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的学书经历,为我们学习书法带来很多启示。
米芾云:“余初学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逐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锺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篆便爱《咀楚》《石鼓文》。又悟竹简以行聿竹漆,而鼎铭妙古老焉”。从米芾的学书经历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先师法唐人,沉浸于魏晋,上追石鼓、钟鼎。
因此可知临帖学古的重要。
临帖的基本要求,先写像,再记住,最后运用。往往很多人不会运用,临帖很像,创作却是自己的东西,这里面存在着脱节。
米芾的集古字,就是运用,等于把内容的字用先贤的字替换,前提是临帖必须要熟。
下面是我拟十七帖笔意,抄的《东坡题跋》二则。因为近几日一直临的十七帖,所以下笔自然有十七帖的意趣。
东坡题跋丨仿古纸丨33cmx22cm
东坡题跋丨仿古纸丨33cmx45cm
文/薛明辉
本月29日,薛明辉老师会就十七帖的由来、临摹、创作、对比为大家悉心讲授。
详情请联系您的课程专员
小欧或麦加:mochima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