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8

误区之一:必须从楷书开始
经常听一些朋友讲,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开始,甚至说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众所周知,书法的源头是甲骨文,就是按书法发展的顺序来说,楷书基本是靠后的。古人讲:楷如立,行如行(古文行是走的意思),草如走(古文走是跑的意思)。这是从楷书、行书和草书的姿态上来形容的,意思是说楷书就像一个人站在那里,稳重端庄,行书就像人在行走,有一定的动态,草书就像人在跑步,动作幅度较大,动感更强,绝非楷书是像人会站立,行书就像人会走路,草书就像人会跑,所以,人不会站怎么会走?不会走怎么会跑?这实则是没有理解立、行和走的意思所致。其实,学习书法在书体上是没有先后次序的,根本不存在要学习什么,必须要学好什么的问题。也尝听人讲,学习草书,必须要学习篆书,不会写篆书草书的线条就不过关,愚以为这同样是臆想,张旭、怀素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最高峰,对他们的代表作《古诗四帖》和《自叙帖》我都有学习,但真看不出他们对篆书有多大的研究,也没感受到他们的线条揉进了篆书。大草的用笔一般以中锋、圆转为主,我们不能说只要是中锋、圆转的都是篆书的专利,隶、楷、行、草都源于篆书,但它们最终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在用笔和结构上要说没有一点祖宗的基因是不可能的,不能因此就断定要学后者,就必须先学前者。还有更甚的则说,要学习书法就必须从唐楷开始,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唐以前,当然包括书圣王羲之,他们的书法都不值一谈,因为他们不仅没学过唐楷,而且连见过都没有,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你也别说,还真有人相信!

640-3

 

误区之二:要博采众长
学习书法必须先继承,后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继承的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人说临帖就是继承,我不敢苟同,愚以为临帖是继承的手段,临帖本身不是继承,通过临帖,把古人的用笔、结字的方法和特点都变成了自己手下的东西,也就是说,出手就与古人同,就像吴琚学米芾一样,这才是继承。继承,并不是要同时继承所有的古人,可以先学一家,挖深吃透,真正掌握某一家的精髓,然后再向外适当延伸,这个延伸并不是随便一家都行,最好风格与之前所学的相近,这样才能相融。但确实有不少初学者,今天临这个帖,明天又换一个,这山看着那山高,还美其名曰博采众长,其实哪一家都没学到。我并不反对博采众长,但要懂得博取的方法,能博取则博取,做不到博取就一生专攻一家也无不可。吴琚学米,力求字同,虽无创新,但也是一代大家,在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别想像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名垂青史,能达到吴琚这样也就了不得了!告诫您一句:博采众长有风险!

640-4

 

误区之三:注重文化修养
古代书法家几乎个个都是文豪、国学大师或某方面的专家。我们也同样需要提高文化修养,这没有错,但首先要明白,是先把字写好,再补文化课,还是先提高文化修养,然后再练字?愚以为,既然是书法家,首先要写好字,文化方面可以慢慢来,如果字写不好,文化再高也不是书法家,可能是诗人,是哲学家,是文字学家,是美学家······,古代基本很少有专业书法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之所以称他们为书法家,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文化,是文学泰斗,而是因为他们字写得好,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可以说都是文学巨匠,但却不是书法家。我们可以看看中央美院的“兰亭班”和中国书协的“国学班”,哪一个不是先看书法创作水平的?即使你是博士后,字写得不行也别想被录取!所以,既然想当书法家,写好字是第一位的,至于其他,可以慢慢学习,能达到什么水平并不重要。当然,在写好字的同时又能成为某一方面甚至几方面的专家,那是更好。自己就要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是想做一个在书法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书法家,还是做一个一般的书法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给自己一个定位,不同的定位要求是不同的,书法史里的书法家,在当代几乎没有,不是我有眼不识泰山,可以与古人比一下就知道了。由此足可以给自己定位在一般甚至二般、三般书法家,说实话,能真正称起书法家的就已经了不得了,无论是几般!当下入几个展览,获过奖项就急不可待地自称书法家,不过是意淫而已!

640-5

 

误区之四:多书体齐头并进
从古至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善者连一个都没有,而今天,有的人认为如果只能写一两种书体就显得自己没水平,也有的人真草隶篆行都能抹两笔,就自诩全能,殊不知是在给人添笑话。书圣王羲之存世的也不过是楷书、行书和草书,张旭是草书和楷书,我不能说其他书体他们没写过,最起码可以说水平不高,正可谓业有所长,术有专攻。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各种书体都去练习,结果只能是什么都能写,就是没有突出的。俗话说得好,一招鲜吃遍天,对于书法来讲,如果能集中在一两种书体上下苦功夫,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这样岂不更好?当下还有更甚者,说什么要书画印俱能,吴昌硕和齐白石是大家公认的书画印俱佳的代表,他们的书画印都是国宝。并不是说会写字,会画画,会刻印就是书画印俱能,书画印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行,看看当代谁行,学生吹老师,下级吹上级,光靠吹捧是不行的。要想在艺术史上占有位子,不是跟周围的人比,也不是跟本省的比,也不是跟全国范围比,而是跟古人比。艺术史只认艺术水平,博导、教授、书协领导只是当今社会一种独特产物,这绝不是艺术史首先考虑的条件,除非他的艺术水平真正达到历史的要求。由此看来,我们并不要各种书体齐头并进,更不要书画印俱能,那都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要被历史记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许我低估了当代,有梦想是好事,万一实现了呢?那你就做梦去吧!

640-9

 

误区之五:把《圣教序》作为最佳范本
在我接触的人当中,把王羲之《圣教序》作为行书学习的最佳范本不在少数,其实这是个大大的错误,凡是引导初学者学习它的人,要么不懂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和规律,要么对《圣教序》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的盲区。首先,大家都知道《圣教序》是集字,其中的字来源于王羲之一生(几乎)所有的字帖,上下两个字甚至跨度几十年,也就是说,上一个字也许是几十年前写的,下一个字可能是几十年后写的,这样的字在一块,无论是用笔方法还是书写习惯都会有所不同,写起来总感觉别扭,不顺畅,写过的朋友恐怕都会有这个体会。第二,由于《圣教序》是刻帖,字口不是很清晰,尤其是笔画的起笔不清,这就给初学者造成很大困难,不少笔画不知怎么入笔,写了很长时间见效甚微。第三,《圣教序》不仅字与字之间缺少内在联系,而且字字独立,可以说,如果把它作为范本去学习,要想创作那是难上加难。《圣教序》不是不能学,而是要看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在此不详述。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并不影响您继续学习《圣教序》。
学习书法的误区不仅仅是以上五个,所以我的题目是几个误区,以后有时间我再慢慢谈。我要声明一下,我的观点也许不对,但都是心里话,我是个实诚人,我不想忽悠人,但俺善良,怕善良的初学者被不善良的人给忽悠了,故写了以上文字,衷心希望凡是学习书法的都能成为书法家!说完最后一句我自己都笑了(笑)!

6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