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五福”的冷思考

■王炳学

  今年春晚的节目中,在书法界被吐槽最多的莫过于春晚“五福”,有人拿五位老书法家的“福”字说事儿,有人拿五位书法家的出身和职务说事儿,议论之盛盖过了其他春晚节目。
  在微信朋友圈,笔者注意到了转发频率最高的两条消息:一则是署名《美术市场报》的《他们写的“福”惨遭批评,为什么这样的书法能上春晚?》,文章引用网友的话,对五“福”充满不满,并努力寻找为什么选择这五位书法家和观众吐槽的“原因”;一则是署名“书法”的信息,标题是《今年春晚“福”字书法,应该这样评判》,誉沈鹏先生的“福”为“祝寿之福”、李铎先生的“福”为“富裕之福”、张海先生的“福”是“健康安宁之福”、苏士澍先生的“福”为“亲情之福”、孙伯翔先生的“福”是“向善之福”。还有的网友和媒体大声疾呼,不能这样官方选定,要实行“福”字海选。沸沸扬扬,丁酉春节后,春晚“五福”的热议成为鸡年新春的“大事件”。
  随着时间推移,热闹渐趋平静。那么我们可以冷静思考一下,为什么春晚“五福”闹出这么大动静?我们应该如何客观正确评价?
  的确,书写春晚“五福”的五位书法家应该是经过相关部门确定的。为什么选择这五位书法家?因为在当代书坛他们德高望重,在过去的几十年,他们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一点,我相信没有人去怀疑。他们中,年龄最大的李铎先生已是87岁高龄,最年轻的现任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先生也68岁了,平均年龄80岁。以古稀之年写径尺大字,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作为中国书法家的代表,在万众瞩目的春晚,老先生们为全国人民“送福”,本身就是一种善举善行。怀着一份祝福和美好,有何不妥?我们应该给五位老先生应有的尊重,应该给予中国书法应有的尊重。
  从春晚“五福”看,我们首先应该感到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吉祥的“五福”与全国人民共享新春快乐,本身释放的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信号。书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书法的春天也许真的要来了。其次,五位老人以书法的形式,为全国人民送上一份祝福,从书法角度讲,“五福”各有特色,也代表了五位书法家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成就。
  2016年春节,天津电视台春晚节目首次推出书法送祝福,天津市书协从各个层面挑选了老中青20位书法家组成书法方阵,然后反复录制到半夜,结果大年三十播出的时候就因穿插了几个镜头,有参与录制的书法家相当不满,说三道四。但站在电视导演的角度,人家要对整台晚会质量负责,这是综艺节目,并不是你书法的专题片,能够上当地的春晚,正说明了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价值。很多人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吹毛求疵的毛病应该改改了。
  “五福临门”是一个好兆头,让我们坦然接受五位书法老人的祝福吧,新的一年,从祥和幸福、福运绵绵开始。


6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