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三日老师主要围绕的是魏晋笔法的一些例证以及现场演示书写过程,下边我就将自己听梁三日老师讲的这节课的笔性与笔法的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线条的弹性特别强,线特别实,线质特别的凝重。

IMG_0763

2.线条特别的鲜活。

IMG_0764

3.起收笔特别自然,特别凝炼。

IMG_0765

起笔的逆,特别自然,虚逆用利特别好。

笔锋触纸的瞬间已经完成逆的动作,藏锋做得很好,虚逆。

收笔做到自然裹束,原因在于空收做得好。

笔离开纸的刹那,自然收起。

IMG_0766

笔锋无处不到。

IMG_0767

仔细看笔画。收笔的时候回顶。

IMG_0768

注意空收,别往右边甩,这一笔是甩得比较多了,上边那个一横,空收就收得好。

绝无虚笔!

IMG_0769

这是虚逆。

IMG_0770

清代末期的教材要求从笔画中间就开始,逆锋起笔。

触纸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完成裹束的动作。

IMG_0771

空收,在收笔的时候注意收回。

IMG_0772

收笔的动作是把B点(笔锋)移动到A点(笔肚)。

这是魏晋时代就已经存在这种笔法。

IMG_0773

毛笔要立起来,走到最后。

IMG_0774

有的是笔肚在结尾处,但是更多的是笔锋已经到达末端。

IMG_0775

《延居汉简》大家注意看标注的位置。

IMG_0776

本来是要出锋的,但是他在末了来个会顶。所以不虚,很实。

IMG_0777

逆起逆收(虚逆、空收)实际上是快速书写的结果。

上一笔的空收是下一笔的虚逆。

“逆入平出,万毫齐力”(包世臣语)

4.笔的弹性用得特别充分

一方面是人手在控制笔,另一方面是笔也在带着人手走。

IMG_0778

顺逆正反,使转,运用得特别活脱。

IMG_0779

包世臣的则显得很笨拙,少了活脱。

IMG_0780

包世臣的这个侧切拖沓、死板、软弱。

这是明清书家的共同特征。

不信可以去看米芾等人经典书帖明清人在后边的题跋。

跟之前古人留下的题跋有很大差距。

IMG_0781

再看汉魏的线条,就会觉得那时候的人用笔非常利索,控制力极好。

汉魏时代,民间写手深喑笔性,书写完全依据笔性而为。

天然合理,故不求工而自工。

能很自如做到自倒、自起、自收、自束。

IMG_0782

然而包世臣基本没有转锋。

IMG_0783

大家注意看红圈标注处。

笔画下去、起来,再下去、再起来。

接着下去,幅度都没有太大变化。

所以显得没有魏晋时代那么活脱。

所以说,魏晋时代的人天然合理遵循了笔法。

IMG_0786

曹全碑,很忠实地在还原书写的效果。

IMG_0787

自然的逆,自然的收。

IMG_0788

写曹全碑很多朋友喜欢这样直接出锋,但是其实应该空收一下。

曹全碑跟汉简的笔法是一脉相承的。

启明注:此处收尾请对照前面的汉简图片

IMG_0790

《乙瑛碑》

IMG_0791

这个角怎么走?把笔立起来往下走就好了!

写这种碑,要蠕动。

(启明注:梁三日老师在书写时略带颤动)

不然线条显得不够老辣。

注意每一笔的虚逆空收。

IMG_0792

汉简中这样的笔画都是借助毛笔按下去的力量打起来。

但是也要注意不同情况,有时候就是回顶。

IMG_0793

《礼器碑》是隶书里边技法综合性是最强的。

IMG_0794

四个角都不平衡的。

和曹全碑完全不一样。

有强弱、动静、刚柔的区别。

很少有雷同。

可以参考《礼器》、《史晨》 多做比较。

IMG_0795

这个转就是圆转了。

IMG_0796

同样是圆转,这里的转就和刚上面那一张不一样。

可以参考网上别人传的笔性笔笔法的视频。

IMG_0797

这个转和刚才两个又不一样。

IMG_0800

看这些开口,都不一样,横穿过竖,或竖画穿过横画。

IMG_0805

这里笔锋要立起来,再出去。

再来看《石门颂》,他以圆笔裹锋为主的。

IMG_0806

笔锋的铺开也有几种,比如前后铺,左右铺。

IMG_0807

这两个转要注意区别开来。

IMG_0811

最后一笔,笔锋顶住自然立起来。

摩崖石刻,注意裹锋和中锋。

隶书里边比较有超逸风貌的。

IMG_0812

万毫齐力分两种。

一种是左右铺。

IMG_0813

启明注:四个手指横着过去的这是左右铺。

IMG_0814

IMG_0815

这是前后铺。

一般左右铺写宽的线条,前后铺写细线条。

二者的变换可以通过转手腕或者手指来完成变化。

IMG_0816

从左右铺变成前后铺,关键在于能立起来。

下笔必须左右铺,出一个方笔,然后找机会变成前后铺。

前后铺和左右铺结合运用是最好的。

这样写,就不会虚,每一笔都是实的,线条的边缘显得灵活,有变化。

IMG_0818

写的时候其实是需要注意转动手指的。

IMG_0819

此处启明提问梁三日老师:请问老师所说的绞转如何理解。

于是老师画了上边那个图,其实我朋友圈之前有发布过类似的图。

此处只是跟老师求证一次,以确保我自己的理解正确。

IMG_0820

注意,绞转不是提按用笔,而是注意转换。

尽量不用提和按表现张迁碑的笔画,提起来显得虚弱。

但是用前后铺和左右铺就会显得很实。

这样出来的线条才会有起伏,有张力。

IMG_0821

《元桢墓志》

写的时候尽量用前后铺变左右铺。

IMG_0822

这种棱角直接顶住就行了。

IMG_0824

这是绞锋。

IMG_0826

这是前后铺,也就是当笔停下来的时候,是立得起来的。

课程结束。


3月20日

墨池学院导师梁春(笔名梁三日)开讲

梁春

√ 第一节1元试听

【报名方式】

扫描海报二维码直接进入墨池公众号获取报名链接

如有疑问可咨询您的课程专员:小欧或麦嘉(微信:mochimai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