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国展看稿会上聆听杨明臣老师谈楷书,受益颇深,感谢杨老师对书法爱好者的鼓励与指导。今做一整理分享给大家。以下记录的是杨明臣老师的发言:

IMG_0620

书法要团队前进,要有奉献精神。现在中书协的评审非常严格公正,初选入围、审读作品,初评后复查被淘汰的作品防止遗漏。本省的不能拿本省的获奖作者,评委拿的获奖作品如果差,一是说明作风不正,影响个人声誉,一是说明眼力很差。因此,评审非常公正,只要写的好,不用担心会被遗漏。

展览取法风格多元化,它不会偏重于某一种书风,真草隶篆行,获奖风格多样化,只要写得好,写什么帖都有可能入展。柳体一样入,关键是写不好。魏碑章草曾经流行一时,不能跟风。要坚守传统,坚信自我,选经典临经典。经典是经过历史淘汰积淀,不要随便搞。如楼兰残纸,挖掘的空间是很小的。选任何一家经典都可以。魏碑墓志也要搞最好的,个性的只能做补充,要有立根之本,能滋养你一生的。能让别人看得出你攻什么。总之,取法要多元化,要深入经典,能站稳脚跟,打基础借鉴法度的时候要有唐楷的基础,因为它把节奏和用笔搞的很细致。

IMG_0621

克服把楷书搞的随意化粗糙化,理念是既要有法度,又要有一定的抒情性。楷书不仅是打基础,她还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论艺术高度,法是第一位的,情是第二位的,只有法没有情是僵死的,只抒情放纵,东倒西歪,没有法度,那楷书本质的东西也就丢了。

要把楷书写好,首先要有古法,这是第一要素。评委第一眼的尺度就是有没有古法。是不是自由体,有没有古人楷书经典的气息在里面,是衡量是否专业写书法的标准。不管写什么作品,要反映出经典法帖的影子,反映出你的师法源泉。如果没有古意,评委不会在你的作品那里停留三秒钟,一眼就看出来了。一个作品一至二秒,值得看的就放下看一会,看你靠近哪个帖,再细看看能不能往下走,自己的想法不要太多,首先要有古法。

IMG_0622

第二要有功夫。通过你的线条字势就能看得出你在书法上下了多大的功夫,判断你写了几年字。衡量一幅作品有没有功夫,评委评判占第一位的是线条质量,是基本笔画。造成线条质量高低的因素是用笔。用笔是书法各种技法最核心的基础(当然结字也很重要),不管写什么,这字有没有生命有没有力量感,首先看你线条的质量好不好,方法不对功夫不到怎么可能写好呢?下笔的肯定性,运笔的稳定性。走的平稳,不颤,否则就是功夫没到,起笔时笔要实,不能有虚头、弯头、钉子头,它们是影响你作品质量的东西。正如写文章时说:尽可能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读起来一句废话也没有。尽可能把不必要的虚笔去掉,出来特别干净的线条。转折要自然,不能刻意都搞方笔,或者都搞圆笔,它是很重要的技法环节。收笔要沉着,不能轻轻一挑,力量要送到点画的末梢,不能用手指的力量来写字,否则会出现鼠尾,写字多用腕力,少用指力,写小字腕和纸要配合才厚重,这是要领。要写出高质量的点画,点画写好后要体现在结构上,没有孤立的结构,也没有孤立的点画,点画永远是和结构搭配在一起使用,例如小字在结构里经常需要化横为点,横竖都可以变成点来写,要有灵活的处理。

有功夫还表现在中锋用笔,尤其是写楷书,点画的边缘要光洁温润,富有弹性,中锋最早是蔡邕九势里提出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笔心不管怎么转,永远在点画的中央,此是书法的根本大法。王羲之提出每个笔画至少要有三个动作,下笔有两个转折,收笔有一个转折,颜真卿提出的笔法十二意里有很多书法概念,也是他对笔法的总结。他老师张旭。他求教老师时问神用之笔,可得闻乎?有一种神用笔,能不能讲讲是什么道理?张长史曰:吾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技不能熟妙。我过去功夫下的很深,不知道为什么呈现出的墨迹并不是特别美妙,后问褚遂良,用笔当须如印印泥。笔下去以后如刻入木头一样,边沿清晰,笔画浑厚,有立体感。思之不悟,后到沙滩上,看沙平地净,于是捡了一个尖锐东西在地上写,出来的字迹非常美好,于是悟到用笔当如锥画沙,再写时每次都能力透纸背。要写出高质量笔画就要下功夫,把笔画写好是我们提高的一个最关键环节。曾经看张志庆演示毛笔入纸的动作,他真正悟到了毛笔要能用上力,不要轻飘飘的,提笔用力,不是蛮力,笔尖要扎到纸里再走。只讲这,结构不讲。

第三是要有想法,有创作意识,前两个阶段只是临的水平,有古法功夫。要把你对古人的用笔造型化为己用,不能平铺直叙,要摇摆呼应,虚实、正侧变化,要有意识的去营造,章法布局要达到最好又不流于俗套,个人趣味个人想法永远是为呈现经典服务的,二者是辩证关系。

IMG_0623

如果前两个都没有做到,遵古法有功夫,都欠缺很多,只想展现自己的想法东倒一笔西晃一笔,一会很轻一会很重,自己还觉得很好,这不会得到专家的认可。如果前两个都达到了,不妨大胆搞一些融合变通等方面的尝试,搞一点探索,写出点变化。

做到这三点,一件作品入展不是遥不可及,朝这个方向努力,早晚能入。

另外细节的东西:版本要准确。例如使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较好。主题要有连贯性,集中到一个年代一个人不要东抄一个西抄一个。错别字碑别字不要轻易照搬,可以照新华字典原样写下来,大字出一个错就被拿下,小楷出三个错就被拿下。关于落款,有把握的落长款,没把握的落短款,再没把握的落穷款,不要画蛇添足,不要把人名地名写错,写错一字就会被拿下,自己的姓名更不要写错。用印方面也不要画蛇添足,首章可有可无,尤其不要在开头搞大题目、断行,一首诗没念完就拐弯,不要刻意拐弯。

总结:好的作品具备三个特点:有古法,有功夫,有想法。法度和性情并重。从国展评审流程可以看出好作品不会被埋没的。

【人物简介】

杨明臣,1955年生,河南安阳人 ,空军大校,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书法组组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展、第二届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提名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二等奖、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提名奖、“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盛事国风”第二届书法年展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