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的首等要事便是临帖。而毛主席却说千万不要临帖,他只读帖不临贴。为什么毛主席会这样说?我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必须要临帖吗?临帖有什么意义?而读帖又指什么?它与临帖我们究竟如何平衡?读完下文,我相信你会豁然开朗,收获不小。
毛泽东在与秘书田家英讨论学习书法的时候说:“千万别临帖,临都临傻了,我是只读不临”。很多人对临多了会傻的说法有点不解,或许主席指的是有些人只会临不会创,临多了掉进人家的口袋里出不来,成为“书奴”。从此角度看,着实应当不临贴。但是我们在学习古人书法的时候真的不需要临帖吗?
答案当然是:“必须要临!”书法毕竟有技法的层面,临古人在于学古人的精神指向,也在于学他们的高超技艺。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一座大宝库,它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的资源。朝学书法,夕则鼓噪炒作者;小有成绩就飘飘然以名家自居者,嘴上也喊喊学习传统,实则是漠视传统。历史上那些取得大成就的书法家,差不多都是在学习优秀传统上下了大工夫的。
比如宋朝的米芾,早期被讥为“集古字”,后来老米取众家之长,创立米氏书风,雄恃千古。明朝两个大书法家,一个董其昌,一个王铎,可以说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传统,不断地创作实践。董其昌终其一生,都在强调“入古”。当然,董氏也不是一味“入古”,不是泥古不化,他把师古人与抒发自家性灵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成为书法史上一流的大书法家。王铎也是这样,他对所收藏的历代名家碑帖进行了精心临摹,融会涵泳,终成为震铄古今的书法巨匠。
但是临古代书法,学不会读帖是不行的。所谓读贴,就是展古人法书于几案,或张之于壁间,朝夕谛观,心领神会。先与古人接上气,再下笔临写。这只是第一步,只有先体会到了古人笔画间的气韵后我们再临就能更好地理解他,学习他。
那么我们如何处理好临和读的关系呢?最好的办法是先读后临。我总认为读与实临不可偏废。不读不能从精神气韵方面领略古人的风神韵致,灿然神采。而不实临则不能细致入微的把握古代大家在点画笔法,字形构造,行气流走和章法经营的,个性独到的精妙之处。只有把握住古人的高超技法和技法支撑的精气神,我们才能学古而不泥古,将前人优秀的书法传统继续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