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外,石涛兼工兰竹,精于花卉、蔬果。在他传世的作品中,这类题材占有相当分量,特别是梅、兰、竹、菊四君子画。石涛精于此道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像大多数文人一样,石涛一生酷爱梅竹,并借此抒发胸中逸气;另一方面是因生活所迫和绘画市场的需求。石涛晚年生活的扬州地区经济发达,购画者多为儒商,他们大多喜爱四君子题材的绘画;再加上这类绘画多逸笔草草,对画家来说制作周期较短。诸多原因使石涛晚年绘画中的花卉、蔬果题材的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他绘画创作和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纸本墨笔、设色,共12页,每页纵31.2厘米,横20.4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石涛作兰竹不拘成法,笔墨爽利峻迈,淋漓清润;花卉则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他画法多变,有时笔简墨淡,干笔皴擦;有时又泼墨如雨,变化无穷。笔墨特点为:用笔灵活,中锋线条流畅凝重,侧锋用笔干而松柔,下笔一波三折,方圆结合,粗细、刚柔兼施并用;用墨喜用湿笔与破墨,通过水墨的渗化和笔墨的融合,表现出滋润浑厚之态。此套《花卉册》作于康熙卅八年(1694),作者时年52岁。全册分别以墨笔与色笔、大小写意之法画红杏、山茶、梨花、牡丹、芭蕉、水仙、白菜等。
与前人相比,石涛的写意花鸟画面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无论构图,还是笔墨,可谓别具一格。而这一切均来源于他对绘画的创新精神,及其对生活与笔墨的感悟。他师法自然、描写自然,打破成法的约束,他所提出的“法无定法”“我自用我法”“深入其理,曲尽物态”等理论,同样作用于他的花鸟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