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1867—1763),仁和(浙江杭州)人,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布衣终老。早年曾入名儒何焯门下,好游历,卒无所遇而归。在一幅画马的画上,他自题道:“今予画马,苍苍凉凉,有顾影酸嘶自怜之态,其悲跋涉之劳乎?世无伯乐,即遇其人,亦云暮矣!吾不欲求知于风尘漠野之间也。”可见其怀才不遇的心情。晚寓扬州,鬻书画自给。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五十三岁后才工画。其画造型奇古,拙朴有味。
虽然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金农很晚才进入角色。但几十年的学养、阅历,尤其是他在诗文、书法上的精深造诣,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起点,故而虽五十以后才开始学画,却能涉笔即古,脱尽作家习气,一超直入如来地。加上其生性散淡,一生未入仕途,笔下自饶平淡萧散的气息。故其画题虽为平常所见,但格调高古,天真烂漫,不同凡俗。金农学养丰厚,见识亦高,习画虽晚,造型能力未免有所欠缺。但也正因如此,歪打正着,没有了专业技术的束缚,反倒使其真性情能毫不掩饰地流露在笔下,分展示其画外之功,可以说金农的画是诗的笔墨化,书法的形象化。
此《金农花卉册》为例,册中绘灵芝、百合、菖蒲、萱花、香芋、香榧、墨竹、水仙共八桢册页,所绘诸物仅以淡墨勾染,不着颜色,略无火气,清雅可人。蔬果花卉无非寻常所见之物,但冬心先生信手拈来,却于布局和造型之间发掘出不一样的情致,然后题诗其上,或歌咏,或自况,画之不足,发之以诗,进一步拓展了画面的意境。当然这和金农本身所具备超常的审美洞察力以外,还与他在佛、道哲学上的修养有关。金农晚年寄居僧舍,以超然出世的心态观察尘世间的一切,故能明心见性,独具慧眼,善于从身边最为寻常的花果草木中察觉出一番境界,一份恬淡却有悠远的诗境,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此花卉册收入的作品构图疏朗,造型朴拙,平淡中见清奇。且每桢具诗、书、画、印为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的特征。正是这种特定的形式,全面而又独特地反映了金农在诗词、书画、金石方面的修为,也正是这种文人画这种载体,使得金农在入仕未能的晚年展现了其毕生修为的一番天地,从而实现其“以布衣雄于世”的人生理想。
《金农花卉册》曾有近代著名篆刻家、考古家褚德彝先生赏鉴题签且多次出版,足见其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