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网络媒体一天比一天重要,任何领域都不能忽视与回避这个问题。书法也不例外。当代书法创作、书法批评、书法展览、书法市场开拓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书法艺术的形态有特殊性,书法家群体有一大批“网盲”。与其他领域相比,网络时代的书法创作、书法批评、书法展览和书法市场的开拓似乎慢半拍,需要改善的空间很大。网络展示与传播的出现与发达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当代书法创作与书法批评需要网上平台予以深化。至于深化的可能性、规定性、专业性,是不是可以量化,有没有量化的必要,也是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的。许多书法家认为,中国书法的繁荣时期并没有网络,没有网络也未影响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言外之意是书法家可以拒绝网络。拒绝或接受,是书法家个人的事情。但是,网络的强势日趋明显,回避网络的作用、不接受网络的服务功能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网络时代的书法批评亟须理论支撑
□李春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从读“纸”时代进入读“屏”时代。网络的出现使书法艺术的传播更加快速、更加广泛,也使得书法学习的渠道得以拓展,并且更加便捷。与之相伴的是,书法批评也来得更加及时,甚至更加迅猛。对于这些变化,我们必须加以肯定。
然而,书法批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若想能够始终对书法家和书法艺术健康成长与持续发展,以及对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其前提必须是要具有正确的导向、深度的思想、专业的水准。
我们抛下个别目的不纯的书法批评不谈,仅就缺乏理论支撑的书法批评现象加以梳理。其一,网络上书法批评的“操刀手”良莠不齐。由于网络书法批评的门槛较低,所以网络书法批评的“操刀手”现磨刀或不磨刀就上阵的比比皆是。这种先天的不足,使其“制造”出的文章充斥着官话、套话、外行话甚至笑话。其二,网络书法批评人云亦云现象严重。有些文章对同一种现象跟随着同一种观点,同一种观点又模仿着同一种语言。这种鹦鹉学舌式的书法批评不仅乏味,更是一种浪费。其三,网络书法批评存在“误读”现象。一些所谓的“书法批评家”常常把自己不喜欢的或看不懂的书法大骂为“丑书”。其四,网络书法批评不敢碰硬。我们在网络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对“江湖书法”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书法乱象的批评,而对于那些被哄抬而成的所谓“书法大家”“书坛泰斗”的书法作品所存在的问题却集体失声。其五,网络书法批评缺乏深刻的命题。纵观网络书法批评,其选题多为浮皮潦草的一般现象。这种不能深入到病体深处的不痛不痒的治疗,有与没有毫无区别。
从上述所列的五种现象不难看出,现在的网络书法批评确实存在着批评者对书法本体认识不足或严重缺乏理论支撑的问题。如此,批评者对书法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就必然缺乏理性的分析、批评的深度和批评的严肃性。我们拿上述现象为例,为什么有的批评者把一些既有传统基因,又有自家血脉的少数书法家的佳作愤然骂成“丑书”?其原因就是他们对书法本体和书法理论缺少足够认识。有人说,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审美意识形态的线条造型艺术表现,同时又是极具个人色彩的精神产品——它不是为适合某人或某些人的口味而创作出来的,而是书法家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感的结合体。对此,我高度赞同。书法批评应该尊重这个事实和规律,而不能因为自身的肤浅而不负责任地随意放言。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书法批评缺乏理论支撑可能导致的后果。其一,“子弹脱靶,误射目标”。我们还以所谓的“丑书”为例。由于批评者自身的局限,在一些批评文章中,我们常常发现批评者把胡涂乱抹的丑书放过,而把真正的既有传统功底又有创新意识,且能给人以美感的书法作品列入“丑书”范畴大加抨击。如此混淆视听,其结果是给刚入书法门径的爱好者以及社会大众错误引导,使其对如何欣赏书法、如何辨识书法之美丑失去审美方向,危害之大不容小视。其二,“技术不精,靶心无恙”。我们再来说一说网络书法批评不敢碰硬的问题。有人为了自身利益或小团体的利益,随意把一些书家捧为“书法大家”或“书坛泰斗”,可我们却很少看到对此现象进行批评的文章。其原因除了缺少“敢把皇帝拉下马”的胆识之外,就是缺乏针砭时弊的学识。如此,也就无法辨识其优劣,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客观地说,这种随意立标杆、树旗帜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书法的走向,关系到国人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知。但是,恰恰是由于书法批评者自身功夫不到家,而只能眼睁睁地任其发展。其三,“自无目标,众人一靶”。其实,书法界的乱象很多,也就是说书法批评者眼前的靶子很多。比如书法走向市场后,金钱的诱惑常常导致一些藏家不负责任地胡吹乱捧。本来是书法家的初期作品,甚至是初学之习作,也会被吹得天花乱坠,诸如“大家之精品”“镇店之墨宝”等等。由于我们的书法批评者缺乏思想灵魂的指引、缺乏书法理论的支撑,往往会对此现象视而不见,一哄而上地集中在一个小小的靶子上乱枪射击,这样就会使一些直接影响书法或左右书法走向的歪风继续兴风作浪。
我们并非否定网络书法批评,而是指出其不足,促使其提高。最后我想说,书法批评不需要肤浅的套路语言去蜻蜓点水,而是需要深刻的专业语言去直击要害。如果要批评,就要站在专业的角度,体现思想的深度,做一个一发命中的狙击手。为此,唯一的办法就是武装自己,夯实自己,让自己专业再专业。
网络时代的悲哀
□支荣慧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生逢社会转型期,往往挨着边享受优惠政策。他们刚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那会儿,网络并未普及,上网很多人还得去网吧。手机也未普及。那时,写信还是常有的事。远方寄来一封信,字迹隽秀、工整,加之文笔优美,展读就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所以,珍藏远方的来信,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时不时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心情非常愉悦,似乎见到朋友。偶尔,遇到好友还要拿出来炫耀一番,让他们好生羡慕。
时过境迁,不知不觉,大家早已不写信了。一是网络成为家常便饭,二是手机短信、微信普及。原本我也不用微信,但经不住好友再三鼓动,说是联络、交流方便,于是也用了,一用便丢不开了。去超市买个东西,打开微信,扫一扫,钱就付了,不用找零。如果是现金,找零后,满袋子的硬币,确实不方便。微信上,书法方面的文章、作品铺天盖地,谁都可以当作家,谁都可以当书法家,谁都可以当媒体人。久而久之,我真的不愿去看任何一家公众号发的关于书法的内容。标题都是如何如何吸引人,但打开内容,经常失望而归。各种诽谤满天飞,无中生有,人身攻击,看了无趣。搞艺术的人,安心做好学问、学好本领是正道;弄得像个混江湖的似的,有什么意思?不是我清高。想想,不如不看的好,做好自己的事。当然,看纸质媒体就不一样了:版面永远清新,内容永远正能量——那是编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所以,我还是选择订报、看报纸。
手机上也经常发布书法作品展,名家的、爱好者的都有,水平参差不齐。但说实话,那实际效果与在展厅相比,还是大相径庭。艺术的,还是原样的好,展厅有一个空间效果存在。另外,墨迹在纸上,直面它,可以想见作者创作时的情感表达;而在手机小小的空间里,能表达出什么?不用多说了。比如说大幅的作品,丈八的,在手机里与四尺三开有什么区别?看不出不同在哪里。当在展厅看到这么大尺幅的作品,你立刻会被书家的才情所折服。记得有一次我到省文联办事,看到大厅里挂着一幅柯云瀚先生的大尺幅行书作品。那奇峭而具有张力的结体,坚实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浓厚与枯竭相间的墨色,大小错落、疏密有致的行气与章法,豪放、大气、严谨而充满灵气的整体意韵,怎能不让观者为之震撼!
的确,网络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交流方便、阅读方便,而且书法家不必像过去一样外出走江湖鬻字,在家里只要把作品上线,遇买家付款,即可成交。成功的书家都会利用网络媒体营造声势,用网络媒体发布展览消息;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收到资讯。自古,书法是文人书斋里雅玩的产物;愈现代,那种玩味愈少。我们玩书法,如果只看钱,那就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去追求,要为之奋斗。艺术家应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网络流行并不是坏事。作为艺术家,应该抱着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心态。我真心希望当今书法家之间的交流能像古代一样,互相收到书信。或许,随性而写的这些手札能成为留传千古的佳作。现在看到古代名家传下来的经典之作很多就是手札。“二王”是典型代表。他们留下来的手札,内容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书法家们互相联系都用网络,没留下手札佳作,那么有可能手札在我们这一代就会消失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在网络时代自己所造成的遗憾。
莫把网络当秀场
□老凹
当今之世,是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生活中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甚至打理生活中如订票、购物等一应杂事,往往都会借助网络。网络的强大功能和方便、迅捷、覆盖广泛的诸多优势,使它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学习、工作、生活、娱乐须臾难离的助手和伙伴。
书法家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群体,其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更需要与网络结缘。譬如你要读书,或者学习中遇到了某些问题,网络就是你身边博学的良师,随时会帮你答疑解惑;你要寻找某家法帖,或须查找某种资料,网络就是你贴心的书僮,立即会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搜寻到你所需要的文本;你有了得意之作,急于与朋友分享,或者想听听朋友们的意见,张之于网络,很快就会得到回应;你需要为自己的作品做展示、做宣传,或者打广告,网络则是你最便捷、最实惠的平台……尤其近些年微信的普及,对于任何一位书法家,只要你需要,网络都不仅是你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良师益友,而且是你形影不离、得心应手的随从和帮手。
但网络虽然先进、乖巧,它毕竟只是一种没有辨识能力、没有自己思想的工具。它所有功能和作用的发挥,还是得由人来指挥。而人,形形色色,性情各异,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想法。以书坛中人为例,以书法为职志,苦修苦习,决心成就一番事业者有之;以书法为生计,赖其养家糊口者有之;以书法为乐趣,确如古人所说“游于艺”者有之;以书法为手段,博名者有之;以书法为资货,逐利者有之;以书法为阶梯,借以进身者亦有之……而网络,并不管你是哪路神仙,也不管你有何用意,对所有人都是来者不拒,竭尽全力服务。这样我们在网络上就不仅会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文章,而且难免看到一些令人作呕的所谓“创作”和表演。
也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前两天,微信上发来一组图片,有墨线盘绕,似在腾云驾雾而不成字形的巨大“龙”字的;有墨块搭起一个似马非马的形状,凑成一幅“马到成功”横幅的……至于所谓“书法表演”,有双手、嘴巴各衔一支笔“三管齐下”的;有双手十指间各夹一支笔同时“写字”的;有用长发、拖把,甚至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挥毫的……光怪陆离,不一而足。当然,这些千奇百怪的所谓“书法”完全是江湖把戏。稍有一些书法常识、书法修养的人都只是把它作为笑话,而不屑为它多费口舌。
真正让我们难以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的是,我们一些体制内的名气很大的,甚至是名牌专业院校的,顶着“教授”“博导”顶戴的先生也很热衷这种类似的江湖把戏。不仅热衷,而且凭着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玩起这种把戏更气派、更排场、更煞有介事,且乐此不疲。
不是吗?前些天微信上传来某著名书家“吼书”表演的视频:硕大的宣纸铺于地上,一桶墨汁(要有多少树木为此做牺牲啊!),一把不知什么样的怪笔,一声闷雷般巨吼,墨花四溅,拖拽扭抹,吼声连连,看不出弄出了个什么“字”,但听得一片喝彩。但作品呢,不说美丑,要它何用?
更早些时候,一位比此君甚至更著名的“博导”先生搞起什么“音乐书法”,那场面、气势,专业乐队、专业灯光、专业摄像,也是硕大的宣纸、大盆墨汁、特制巨笔,主人翁一身民国以前的衣着,不说是书法创作,看客一定以为在演戏,只不过看不出演的是文场还是武场。好像还是这位“博导”先生,前些年似乎还把这套把戏搬到联合国总部“秀”过一把。难道到联合国就能把字写得更好?
书法家,在人们眼中都是文人。一般书法家也都把自己当作文人。文人,是读书人,是文化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样的作秀,其文何在?如何君子?
书法家是要靠书法作品说话的,表演是演员们的事。书法家热衷演艺,只能让人看作装腔作势,让人不屑地轻轻摇首走开。
书法家啊,请自重,莫把网络当秀场!
新空间与新话语
□张瑞田
“科技改变生活”,对这句话不管信任和怀疑,科技的确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能不能改变、改变的幅度有多大,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尺度。
对于“书坛复古派”,也就是那些不喜欢网络的复古派,我一直持怀疑态度。当然,多元化价值观让我对任何人的选择予以理解,只是我不理解对科技进入生活的抗拒、对新生事物的敌视。有时,觉得“书坛复古派”很滑稽,很像冬烘先生——咬文嚼字,摇头晃脑,宣称每一句话都有来历、每写的一个字都有出处。面对浮世中的过往,哪怕是科技革命带来的思想变化,以及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他们都会觉得洪水来了,天要塌了。
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冬烘先生毕竟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他们的存在,证明多元价值取向依然有生存空间。
其实,新的空间才是我们需要的空间。这里有新的话语、新的主角。
传统书坛的构成十分简单。书法教育,无外乎拜师、临帖;书法创作,离不开斗方、条幅、手卷、册页;书法批评,毛笔字优劣的评说;书法学术,碑帖考据、谈论笔法云云。尽管是简单的构成,但魅力足够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种事物、一个人的魅力不是恒定不变的。固有的美,是确定的美;新的时空中出现的美,也会让人折服。甚至,新的时空中的美,更具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感。我们不能抗拒,也无法抗拒。
当网络出现,书法艺术的生气与生机究竟是减少了还是增强了?当然是增强了。科技手段对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学术研究的颠覆性影响更改了书法的生态结构,拓宽了书法家的艺术视野,丰富了书法艺术的信息。书坛网络化的形成,使书法有了数字基因,有了网状形态。此起彼伏的网站出现了论坛、弹幕、高楼、榜单、评分。一种新的评述话语和新的价值观念,有一点蛮横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此,我们离不开天涯、豆瓣、知乎、微信。这是一个新舞台,这里出产新的话语,这里有微博大V、知乎大神、微信大号,这是时代的新主角。这些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它们不强求,但却以不能商量的口吻让我们进入科技创造的新空间。
对于书法批评而言,这个空间该是何等的宽敞!话语垄断一直是我们的心病,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降低着我们的思想品位、动摇着我们的审美原则。肇始于改革开放的思想解放,便是对话语垄断的反思与遗弃。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意见的表达面对层层审查,难免被断章取义,甚至肢解。科技是一种真理,科技也决定真理。科技的客观性、大众性、系统性,使所传达的真理有了公共的温度,有了平民的视角,有了思想的质量。因此我们确信,网络的建立、网络的影响、网络的功能是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学术研究的新时代特征。
对网络的胆怯,并以复古的姿态掩饰,终归是个笑话。每个时代都有落伍者。那些依旧相信邮局信使、习惯纸上阅读的人,有着老派的风度。这样的执着,也是生命的惯常。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邮局信使传递信件文稿,与网络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强调效率的当下,选择邮局投稿、寄送文件,一定没有时间限制。另外,纸上阅读自然是阅读中的常态,一本书、一张报,文化沉重,信息沉实。一边喝茶,一边阅读,当然是一种风雅。可是,突发新闻、网上直播、实时对讲、微博发言是新的阅读热点,其间的悬念、快捷、超时空、效率形成了新的诱惑,让人流连忘返。
愿意坐牛车、过慢生活的,是一种美;坐飞船遨游太空的,也是一种美。后者的美,是时尚的美,是站在现实的土地上走向未来的美。这种美的分量需要我们掂量。
墨色的声音
□胡西淳
几年前在新浪开了一个博客,使我较早地听到网络上有关书法评论和书法批评的声音。网络上的书法评论,既没有报刊上评论那穿衣戴帽的架势,也没有仰上俯下的阵势,长言短论,信口开河,点评名家,绝不拐弯抹角。评介书坛巨擘,更是直抒胸臆。议论书界名流专家的笔墨,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直中要害。当然,这种评论,无拘无束中也有偏颇,直抒胸臆里难免有个人的好恶成分,甚至也有个人种种不快的境遇夹杂其中。但读多了你会发现,这其中有书法批评界难得的真实,犀利语锋中包含对书法艺术的挚爱。
我在报刊发表一些有关书法批评的文字,我的底气来自网络里的声音。如书法家写错字,有人指出后,却遭到书法家和有关专家的“强烈”辩解,说写错字“是习惯写法”,又解释为了“艺术”。这些谬论,当然遭到网络上的板砖和口水。最终,书法家也觉得再写错字是个丢面子的事。包括书坛权威部门也认识到,书家不应该写错字;有错字的作品,书展可“一错”否决。瞧瞧,正是网络正能量推动书坛纠错字,使书家不写错字成为自觉。
还有一则消息,也是网络上最早提出的。说某某书法大赛上,有许多是枪手的作品,言之凿凿,甚至指名道姓。这一声音立刻引起举办方的警觉和恼怒。警觉,是举办方觉得这是个问题,若不解决,大赛即失去意义;恼怒,是一些人沽名钓誉,雇用枪手参赛,这是对举办方、评委、广大观众的集体嘲弄。于是举办方立刻做出决定:凡是此次大赛获奖者,都要参加一个正规的“笔试”。一个笔试,击退所有雇用枪手的所谓“选手”,单个吹竽让滥竽充数者望风而逃。这次书法大赛的结果是让评委舒心的,观众也觉得可信。而这一良好结果,正是最先由网络促成的。
曾几何时,书坛出了诡异之事。某地书协换届选举,竟推选出几十名书协副主席。也是网络最先发难,直指这是书协“副主席”官帽下的上涨润格,剑指书坛腐败之风气。此事引起连锁反应,包括美协、作协等其他协会,个别领导削尖脑袋前往兼职的不良风气也被一一道出,各种报刊频频报道点评。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会上“怒批”一些地方书协“官气”太重。官员兼职书协这一现象再次引起社会关注。有的人拼命钻到协会当领导,就是想凭着醒目的身份去卖自己的作品。这种行径,不仅促使腐败滋生,更是对艺术市场的极大伤害。
中纪委书记的“怒批”也释放出一个信号——对于官员任职社会团体的问题要严加管理。随之而来的是一些官员悄然退出各种协会领导层。各个层面的反腐,也让书画送礼的“雅贿”失去了市场。
网络书法批评还有风向标的作用。有网友指出,现在的书法展览作品篇幅越来越大,你来五尺,他来丈二,而且名家带头,要的就是这“霸气”笔墨,要的就是这“视觉冲击”效果。网友尖锐发问:古代名帖、名卷,哪个有这等篇幅?《兰亭序》尺幅多少?《祭侄文稿》《黄州寒食诗帖》多大尺寸?书展,应该比的是书写艺术,比的是作品的内在文化精神,不是比块头儿、比面积!
网络里的声音,哪怕身微言轻,只要有理有据、内涵深刻,也能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网络是敏感的,也最能发现书坛上的敏感问题。如参加高级别书展,参展者不是先研究自己的作品怎样契合主题,怎样书写出有特色的精湛的作品,而是研究评委的书写风格,研究评委的艺术经历和个人喜好。这种研究的结果,是一大批入选获奖作品书体风格、用墨、章法和评委们高度一致。
这些都是来自网络里的声音。不论是发起讨论的人,还是参与议论者,其中不乏书法高手,不乏艺术评论大家,也不乏具有文化大视野、大见地的人物。网络书法批评往往是一句切中书坛问题的要害或本质,并引发庞大网民队伍的共鸣和强大支持。这种自由式的批评,充满生机与活力,不仅拓宽了书法批评视野,也对书法创作给予了引导,且推动了书法批评的深入。
网络书法批评无疑是书评界的一个窗口。书家、书坛领导都该好好听听来自网络的声音。这声音有时会不顺耳,却是真情流露;有时不一定准确,但一片赤诚。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襟怀。一切关注、关爱书法艺术的肺腑发声,都是对民族书法艺术的敬重和挚爱,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