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是清初“四僧”之一。明亡之时他不过是个三四岁的小孩,他的出家更多的只是一种政治避难。与渐江的“受性偏孤”不同,与八大山人的癫狂也不同,石涛的性格中充满了“变”的因素,他身处佛门却心向红尘。康熙南巡时,石涛曾两次接驾,并且主动进京交结达官显贵,企图出人头地,但权贵们仅把他当作一名会画画的和尚而已,故而功败垂成。因此他在自许清高与不甘寂寞之间矛盾徘徊。好在他聪明绝顶,对绘画又有异于常人的高明之处,他把这种内心矛盾化解在画作之中。他深究画理画法,云游四方,纵意于名山胜水之间。
他的山水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前人的种种规范,以新颖独特、充满情感与张力的风格与复古主义思潮针锋相对。他主张体察自然,强调真实感受,要“深入物理”“曲尽其态”,达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的境地。因此,他“搜尽奇峰打草稿”,在自然山川中滋养笔墨、陶冶性情。
石涛的山水画面貌繁多,各种手法运用灵活,不拘守于一种体格。在章法上,他打破当时流行的“三叠两段”式的框架,以及聚散分合、搬前换后的套路,能出奇制胜,“变幻神奇懵懂间”。
纸本水墨、设色,共14页,每页纵38厘米,横24.5厘米,现藏于广州市美术馆
此套《书画杂册》作于1690年,时作者48岁。全册共作山水8幅,其余6幅为单页的隶书和行楷书题记(将于下期选登)。这几幅山水册页构图新颖,技法灵活多变,或以湿笔浓墨勾写山川氤氲气象,墨气淋漓,空间感强;或以粗线勾斫,皴点并用,层次丰富,表现山水浑厚苍茫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