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书人不可无年矣”,“画人不可无年矣”。书画家应该高寿,成就才会更高。“无年”即年寿不长。若是齐白石、黄宾虹如果早逝,未必能在画史上留下如此浓重的一笔。

2a 3a可以说陈师曾早年打好了各类学问的基础,一个学问家、艺术史家。本该渐入佳境,越画越佳。但无奈天妒英才,他只活了四十八岁,刚入艺术之道。若是陈师曾活到齐白石的年龄,成就定是无可估计。

4a陈师曾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都是诗文颇佳,耳濡目染,陈师曾少时便接受良好的教育,从一个有声望的封建大家族而来,家训是“以诗书立门户,以孝悌为根本”,陈师曾自然不落俗套。

关于陈师曾的印象,业界首先会想到他提倡的“文人画之价值”,也知晓其《北京风俗图》,还对他在民国画坛的故事略知一二。但似乎除此之外,也并无其他更深入的了解。这或许与他1923年早逝,作品散佚,又未曾举办过全面的艺术展览有关。就其自身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而言,一般观者也许并不是那么了解。

5a1913年秋,陈师曾应北平教育部之聘,主管图书编写,他每天上班路上,细心观察北平街头的风俗人情,并于1914年创作了《北京风俗画》册页,共34 图。

7a《墙有耳》就是其中之一。民国初的北京,正处在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下,暗探密布,动辄杀人,人民失去言论行动的自由。此图以茶馆为背景,在挂着“雨前” 牌子的檐前,站着两个暗探,他们正在偷听喝茶者的谈话。在那时的茶馆里,店主怕招来横祸,故常提醒顾客:“莫谈国事贴红条,信口开河祸易招;仔细须防门外 汉,隔墙有耳探根苗。”

8a《乞食图》为《北京风俗》之一。旧社会上海,苏州河畔桥头,总有一些乞食的老妪、老翁,每当人力车过桥时,他们跟随车后,迈着踉跄的步子,追赶着乘车者讨钱,此种景象,不独上海有之,在《北京风俗》画中也有表现。陈师曾绘一人力车之一角,仅见坐车者的脑袋,一老妇蓬首垢面,破衣破裤,右手执布帚,左手持香炷,逐车乞钱。

6a陈师曾因继母去世,哀伤、操劳过度,染疾而逝,年仅48岁。如果陈师曾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而不是一位艺术家,不是一位诗人,他或许能够挺过失亲之痛。有幸的是,陈师曾虽然匆匆离去,但是他的精神长存,艺术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