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总是带点惆怅和失落,无论是别人还是别地,徐志摩再别康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也是饱含着无尽的不舍。中国画里送别题材作品不少,我们选取了一些,大家来看看古人,是怎么风雅的说再见的!

在文学史上,送别诗萌芽于《诗经》,其中即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语。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主人与客人道别的场面,都是以人物为主的送别景象。

1a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第五段散宴送别

以山水为主的送别图最早出现于两宋,根据石守谦的考证,北宋李公麟《阳关图》是与送别有关的早期山水图式,惜作品并未存世。《阳关图》更偏向于“诗图”,即以诗词入画使作品具有“送别”的意象,这也是文人画家创作的一种传统的送别图模式。

2a元李升《澱山送别图》

3a明唐寅《金阊送别》

4a明末清初萧云从《秋林送别》

送别图发展至明代达到兴盛,此时的书画创作在文人社交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读画与题画是文人唱和与交流的一种方式,而以书画作为赠品也成为一种风气。

例如,王绂的《凤城饯咏图》是为当时的太医院御医赵友同所绘,以送别图来表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宫廷画家王谔创作于1510年的《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则是一种跨国友情的见证。唐寅的《金阊别意》则是送给一位苏州地方官员的作品。

5a清吴历《秋林送别图》

6a清戴熙《冶山送别图》

7a从作品内容来看,古代送别图的意象源自送别诗,如柳树、河水与美酒等,画中多出现长亭、折柳、兰舟或是正在作揖的人物。

8a明沈周《京江送别图》 1491年

9a明沈周《京口送别图》

10a明文伯仁《秋浦送别图》

传统江岸送别模式的作品一般采用一河两岸的构图,取景多选择具有送别意象的景物。例如,明代画家沈周创作于1491年的《京江送别图》描绘的是他与友人在京江送别叙州太守吴愈赴任的场景。此外,明代画家文伯仁的《秋浦送别图》、丁云鹏的《寒江送别图》皆为江岸送别的图式。

11a元赵原《晴川送客图》

12a清王原祁《送别诗意图》

陆上送别模式的作品在明代中期以后大量出现,作品以山水与树石为主景,烘托出瑰丽的气势,并以小桥流水作为点缀。例如,清代画家王原祁《送别诗意图》是为其前辈龚秉直所绘。王原祁与龚秉直的交情很深,曾为他创作过多件作品。在题跋中王原祁以长诗抒发了不舍的离情,并言:“门旅雁两三声,我去西江君北征。一片楼头寒夜月,桃花流水隔年情。两载相思南北分,孤舟淮浦忽逢君。离愁一夜连床话,湖岸西风浪接云。”

13a明沈周《虎丘送客图》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以表现地方的特有景物为主,如沈周笔下的送别图曾多次描绘虎丘山,有《虎丘送别图》《虎丘恋别图》等作品。前者并未取虎丘山的实景入画,而是用山水比德的方式来赞誉友人;后者选取了一片丘陵地,画中的山石墨色淡雅,树木用笔概括。岸上共有四人,其中的两人向即将远行的友人作拜别之态。 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创作送别图的自由度有了一定的提升,表现出较浓厚的私属性。并且作品的写实性也有所加强,不仅记录了现实中的美景,同时也表现出朋友之间共同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