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讲的是一位叫华阳真逸的隐士某个壬辰年在松江得到一只仙鹤,携鹤云游四方。又到了某个甲午年时,仙鹤死于镇江,主人哀伤之余,遂用黄缎裹鹤而葬,并作哀辞铭祝,刻于葬所焦山西崖之上。然而《瘗鹤铭》的故事并未由此结束。在几百年后的一个风雨交加之日,《瘗鹤铭》被雷击后一部分的铭石坠落长江,直到北宋庆历年间,郡守钱彦远从江中发现了一块残石,遂命人运至山上,筑“宝墨亭”保存。此后,焦山宝墨亭里的《瘗鹤铭》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前来观摩,赋诗赞美,随着拓本的广泛流传更使《瘗鹤铭》名声大震。
《瘗鹤铭》的铭文顺序从左到右阅读,文章优雅,文风飘逸,书体为楷书,却带有隶书和行书的意趣;文字大小不拘,自由舒张,格调高雅,故而倍受历代文人书家推崇。“大字无过瘗鹤铭”是北宋著名书家黄庭坚对《瘗鹤铭》的书法艺术作的高度评价。董其昌称“山谷老人得笔于瘗鹤铭其欹侧之势,正欲破俗书之媚”。清代龚自珍更赋诗赞曰:“从今誓学六朝书,不肄山阴肄隐居。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术此权与。”“二王只合为奴仆,何况唐碑八百通。欲与此铭分浩逸,北朝差许郑文公。”可见古人对《瘗鹤铭》书法的崇拜程度。它既是书家习字的重要范本,也是金石考据家关注最多的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