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楼观图》是一幅描绘江景山峦的山水画,气势开阔旷远。图中山势宏伟,峰峦耸峙,林木茂密。山脚、山腰处皆有楼观殿宇,时隐时现。江边丘陵起伏,沙碛平滩碎石散布,杂树迎风,江水浩瀚。楼台水阁隐现于水气烟云之中。行旅数人,过桥临山,见深山幽谷。元钱惟善在《江月松风集·补集》中赞道: “忽见燕侯画,令人忆旧好。干岩开太古,万古耸秋高。石路驱轻骑,江风逆行舟。人间无此意,卷舒不能体。”作者用粗壮墨线勾画山石轮廓,方曲有力,先以淡墨多皴,后以浓墨疏皴,兼有擦笔,以表现山石的坚硬和立体感。画树趋于简率,然具有一种率真自然的情态。界画楼台,用笔轻松,自成一格。

燕文贵(约967-1044),浙江吴兴人。原本是军中仆役,于太宗朝驾舟至京师,受高益举荐,进入翰林图画院,参与相国寺与玉清昭应宫壁画制作,真宗时升任图画院祇候。擅画山水、屋木、舟车等题材,人称“燕家景致”。

特征说明

《溪山楼观图》这件立轴 作品,代表北宋初全景式山水的典型。在近景的部分描绘长峡汀洲、水榭亭台的江南风光,中景至远景则表现北方山水千岩万壑的宏伟景观。此幅画制造空间深入的设计,是在两山之间安排溪谷,让瀑布自河床急泄流出;或是在山的侧面设置栈道,沿着山腰斜向深入。这种将各色景物安排在画面中,使之变化多巧是“燕家景 致”的特色。

画面中的山峰,造型与燕文 贵〈江山楼观〉卷(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主山相似,皆由正面性的山块垂直往上或往两侧重迭累加;画家同样使用顿挫、扭动的用笔来勾勒山石轮廓线,再以短皴配合墨染来描绘粗砺的岩石质理。但是本画中,偶而可见到一些含糊不清的墨线,失去描写物象结构的功能,这是此画可能为摹本的重要线索之一。

画面中使用成簇的胡椒点,淡染树丛的方式,以及借用缣素本色,施浓墨于两旁加以衬染瀑布的作法,都是北宋早期山水画的特征。但是仔细观察,却发现瀑布源头与山栈接合之处,交代的不清楚,这是画家在摹仿原作的时候,未能掌握物象的结构特征,导致失真的状况。

文献记载,燕文贵也擅长界画。本幅画中出现许多亭台楼阁,皆以笔直、均匀的线条画成,相当的谨细。界画在北宋初是重要的画科,刘道醇《圣朝名画评》曾经立“屋木”门讨论,当时的界画以郭忠恕为典范,其特色是“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其气势高爽,户牅深秘,尽合唐格”。1a